因市值持續20個交易日低於5億元,*st美訊於2月10日正式退市,成為a股2025年首隻退市股,這也是繼*st深天后,又一隻市值退市股。
開年以來,同樣因市值不達標鎖定退市的還有*st博信和*st大葯,根據近期公告,上述兩家公司均已停牌,目前正等待交易所作出終止上市的決定。
自今年開始,被業內視為「史上最嚴退市新規」全面實施。除了觸發交易類強制退市外,近期隨著上市公司2024年業績預報的披露,部分業績指標未達標的公司也拉響了財務類退市預警。
根據choice數據統計,目前a股共有112家公司觸及退市風險警示,其中超過三成存在財務類退市風險。另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2025年以來,有近60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在披露2024年度報告後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st美訊因市值不達標正式退市
根據*st美訊1月26日公告,由於該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收盤總市值均低於5億元,觸及終止上市條件,上交所決定於2月10日終止其上市暨摘牌。
從a股歷史退市數據來看,近年來,退市公司數量持續增多。wind數據顯示,目前a股已退市股票共322隻。2018年及之前,每年退市公司均值僅為個位數。2019年之後,退市公司數量逐漸增多,近三年保持在年均50家左右,2024年退市數量再創新高達到55家。
上市公司觸及退市指標,主要包括交易類強制退市、財務類強制退市、規範類強制退市和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其中,交易類退市以「面值退市」居多,少有公司觸及市值退市指標。
在*st美訊之前,2024年7月,*st深天因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總市值均低於3億元,觸發市值退市,並於同年9月正式退市。
2024年4月,新「國九條」明確提出深化退市改革,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退市格局。同期,證監會發布《關於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滬深京三大交易所也同步修訂相關規則,進一步嚴格了強制退市標準,其中將主板市值退市標準從3億元提高至5億元,並設置6個月過渡期。
除了*st深天、*st美訊外,今年因市值不達標鎖定退市的還有*st博信和*st大葯,根據此前公告,兩家公司均已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總市值低於5億元觸及市值退市,目前股票已停牌,正等待交易所作出終止上市的決定。
這些公司拉響財務退市預警
除了觸發交易類強制退市外,近期隨著上市公司2024年業績預報的披露,部分業績指標未達標的公司拉響了財務類退市預警。
根據choice數據統計,包括交易類、財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等退市風險股在內,目前a股共有112家公司觸及退市風險警示。其中,超過三成公司存在財務類退市風險。
另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2025年以來,有近60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在披露2024年度報告後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其中,大立科技、神霧節能、金剛光伏等多家上市公司均預計可能存在財務類退市風險。
其中,大立科技、神霧節能均公告稱,預計公司2024年度凈利潤為負值且扣除後營業收入存在低於3億元的可能;東易日盛、金剛光伏則表示,預計公司2024年度期末凈資產為負值。
不過,觸及退市風險警示並不意味著一定會退市。2024年6月,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在就退市有關問題答記者問時表示,根據測算,滬深兩市2025年適用組合財務指標觸及退市的公司預計在30家左右;2025年可能觸及該指標並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約100家,這些公司還有超過一年半時間來改善經營、提高質量,2025年底仍然未達標準,才會退市。
在業內受訪人士看來,隨著退市新規的全面實施和嚴格執行,今年預計退市數量將有所增加,經營業績差、流動性差的「殭屍企業」以及擾亂市場秩序的「害群之馬」將被清除出市場。
「此外,退市也並非上市公司的『免死金牌』。監管部門加強對已退市上市公司的追責,也將對投資者形成有效的保護機制。長遠來看,推動退市常態化以及加強退市後的追責等對於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