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來科點譜
編輯 | 來科點譜
«——【·前言·】——»
前幾年那會,富士康準備撤離中國、前往東南亞開闢新戰場的消息傳得熱火朝天。
越南,靠著當地廉價的土地和人力,一度成為富士康的「新寵」,但是這場看似精明的戰略轉移,卻演變成了一場始料未及的「滑鐵盧」。
沒過幾年的時間,富士康的越南的工廠就遇到了停電、暫停工作的困境,甚至不得不高調宣布「回歸」中國。
富士康回歸中國可不僅僅是因為停電,隱藏在這場「遷徙」背後的,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富士康在東南亞國家建廠
就在最近的幾年當中,富士康逐漸將視線轉向了海外,尤其在東南亞和印度大力地進行布局建廠,這背後究竟是有大好處還是大陷阱?
說白了,問題的核心就是成本,東南亞國家人工成本低,招工也特別便捷,對於富士康而言,這毫無疑問是巨大的誘惑!
更別提東南亞的這些國家啦,他們為了把外資吸引過來,出台了一堆的優惠政策以及稅收減免措施,完全就是把「快來投資」這幾個字擺在明面兒上了。
當然,富士康也不是只盯著便宜,東南亞市場本身也充滿了潛力,這些新興經濟體發展迅速,消費市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水漲船高,富士康自然不會放過這塊「肥肉」。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寫作不易,文中會有5s免費廣告,為了維持生活,敬請諒解,觀看後可閱讀全文。
更重要的是,在東南亞建廠,離全球供應鏈更近,物流成本也能降下來,一舉多得。
富士康沒那麼死心眼,只把希望寄托在一處,除了東南亞,他們還特別起勁地拓展新興產業鏈,千方百計地尋找新的增長點。
打個比方,富士康和泰國能源界的龐大巨頭 PTT 攜手共同合作,在泰國的電動汽車這一塊兒投資,最終組建了 Horizon Plus 公司。
並且打算在泰國東部經濟走廊建設電動汽車生產基地,預計總的投資大概在10億至20億美元之間。
這就說明了富士康已經不甘心只做代工了,而是想要向產業鏈的上游發起衝擊,全力塑造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競爭力。
當然,富士康也沒有放棄在潛力市場繼續深耕,為了抓住印度市場的巨大潛力,富士康計劃在卡納塔克邦的Devanahalli工廠生產iPhone,該工廠建成後,年產能將達到2000萬部手機。
富士康逃離越南印度、回歸中國
富士康當初瞄準東南亞,尤其是越南,就是因為他們人工、地價都很便宜,當地政府還給了一堆的優惠,富士康剛去的那幾年,確實是得了不少好處,成本大幅下降,利潤也提升了不少。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越南的「低成本」背後,隱藏著一堆「成長煩惱」,基礎設施跟不上,尤其是電力供應,三天兩頭停電,富士康的生產線動不動就癱瘓。
去年越南鬧電荒,蘋果、松下這些大廠都遭殃了,最後還是中國出手相助,才緩解了危機,你敢信富士康跑到越南,最後還得靠中國供電才能活下去,這簡直是大型打臉現場。
除了停電,越南政府的政策也是讓人頭疼,一會兒一個政策,朝令夕改,企業根本無所適從,政策的不確定性,意味著企業的運營成本和風險都在增加,誰也受不了這種折騰。
再說說人才,越南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素質和技能也普遍偏低,富士康想要招到符合要求的工人,就得花大價錢培訓,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而且,越南的供應系統體系也不完善,零部件供應經常出問題,要麼不及時,要麼質量不過關,嚴重影響了富士康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更讓人無語的是印度,他們表面上熱情邀請富士康建廠,實際上是打著「以市場換技術」的小算盤,想偷師富士康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印度的本土企業,像塔塔集團之類的,已經開啟了進軍電子代工領域的步伐,還一門心思地試圖擠進蘋果供應鏈,這毫無疑問就是要搶富士康的生意,分富士康的飯碗。
面對著東南亞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坑」,富士康到最後還是決定選擇「回歸」理性,大幅度地增加對中國市場的投資。
畢竟我國在製造業方面是大國,擁有十分成熟的供應鏈,而且設備完整齊全,能夠為富士康塑造穩定可信的生產環境。
更重要的是,我國政府對製造業一直大力支持,政策穩定,給企業吃下了定心丸,而且中國擁有大量高素質、經驗豐富的產業工人,能滿足富士康對技術和效率的要求。
當初為什麼撤離中國
「富士康跑了!」
在 2018 年,有無數人時刻留意著富士康的一舉一動,就怕它真的「拍拍屁股走人」,說到底,大家怕的並不是富士康這個名字,而是怕自己失去工作沒了飯碗。
咱就以鄭州富士康為例,這簡直是河南的「珍貴金飯碗」,讓上百萬的河南老鄉有了生計,在河南出口的產品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富士康製造出來的。
多少人去富士康上班,就是為了那份穩定的收入,可富士康說走就走,這背後的原因,可沒那麼簡單。
有人說,是郭台銘想回台灣發展,畢竟他在2018年加入了中國僑聯,還公開表示看好中國發展,一時間,各種猜測滿天飛,大家都以為富士康要「回老家」。
後來郭台銘親自出來闢謠,說加入中國僑聯和富士康搬遷是兩碼事,富士康只是把部分產能轉移到越南,並沒有放棄中國市場。
但這一番解釋,多多少少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大家心裏面其實都清楚得很,富士康搬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成本方面的問題。
其實說白了,就是在中國,人工費用是越來越貴,以前工人一個月就拿一兩千塊,也樂意干這份活兒,再說了,富士康那種流水線上的活計,又辛苦又無聊,誰能願意一直干著呀?
網上那些說富士康是「血汗工廠」的那些帖子,並不是毫無緣由憑空捏造的,相較而言,東南亞的工人,在面對工資低和工作強度大的時候,接受的意願就強多了。
據說,你給他們一個月幾百塊,讓他們每天干十幾個小時,他們也樂意,這人力成本優勢,誰看了不眼紅?
中國製造業目前還面臨著產業升級方面的壓力,低層次產能過剩,高級技術不足,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立住腳跟,中國製造肯定要進行轉型升級,得從「中國製造」發展到「中國智造」。
這條路,說起來輕鬆,走起來卻難如登天,技術創新是關鍵所在,沒有核心技術的話,就只能永遠跟在別人身後追,永遠都無法領先。
品牌建設這一塊也特別重要,以前的時候,咱們習慣了給別人「代工」,就像是給別人做漂亮的嫁衣一樣,可現在,咱們得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把產品的附加值給提升上去。
所幸中國製造沒有坐以待斃,政府出台了一整套的政策,鼓舞企業創新,將營商環境改善,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開始清楚技術和品牌的重要意義,紛紛提高研發投入,踴躍地開拓海外市場。
就以手機行業為例,華為、小米等中國的品牌,已經成功地在國際市場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並且取得了相當好的成果,他們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表明,中國製造也是可以製造出高水準、高科技的產品的。
富士康遷廠這一事件,給中國製造狠狠地敲響了警鐘,同時也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中國製造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挑戰。
但在危機當中其實也蘊含著機遇,只要咱們能夠認清當下的形勢,堅定自己的信心,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那就肯定能夠達成從「製造大國」轉變到「製造強國」的跨越。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2024-05-22 ——夏季用電高峰臨近,越南被曝呼籲富士康等企業減少用電量
新京報2023-07-17——撤出印度「造芯計劃」,富士康到底被誰「坑」了|新京智庫
環球時報2024-08-08——媒體談富士康「歸去來」:對供應鏈「去中國化」的有力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