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昨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表明,俄烏衝突發生近兩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掀起了史無前例的制裁浪潮和聲勢浩大的輿論攻擊。在這些壓力下,在俄外資企業紛紛撤離——暫停對俄投資、縮減在俄規模、從俄羅斯撤資,乃至完全退出俄羅斯市場。俄羅斯政府對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緩解外資撤離衝擊。報告認為,外資撤離是否對俄羅斯經濟造成打擊現在還未成定論。
這份名為《撤資浪潮之後:在俄外企情況、俄方應對及對我啟示》的報告對退出俄羅斯市場的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企業進行了統計分析,指出美國及其盟友占退出俄羅斯市場公司的絕大多數,民眾對俄態度、在俄盈利能力與資產類別影響著各國企業留存率。從輿論角度看,美西方國家民眾對俄羅斯的態度與該國企業撤離率具有正相關性;從公司經營角度看,盈利水平高或重資產佔比大的外國公司更不願脫離俄羅斯市場。
截至2024年2月2日,在基輔經濟學院追蹤的3708家在俄外國公司中,共有1614家繼續運營,佔43.53%,其餘2094家企業的在俄業務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兩年來,共有352家外國企業完全退出俄羅斯市場,佔比9.49%。其中來自「五眼聯盟」、歐盟及日韓的企業有328家,是退出俄羅斯市場的「主力部隊」。
報告指出,輿論壓力、經濟制裁與軍事衝突都對在俄企業經營產生了負面影響。對此,俄羅斯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緩解外資撤離衝擊,主要有:成立外國投資政府控制委員會、收緊外資出售條件並取消「不友好國家和地區」的專利賠償金、鼓勵本土資本收購撤離企業。此外,俄羅斯政府還積極推進進口替代,通過平行進口規避禁運。
俄羅斯政府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應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外資撤離,降低了外資撤離的負面影響,但該方式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撤離企業的回購協議一定程度阻礙了友好國家的替代性投資,美國等西方國家已經開始針對俄羅斯的應對措施修補制裁漏洞。
就俄羅斯實際情況而言,外資的退出對其本土企業的影響是兩面的。一方面,外資在微電子、IT、汽車等行業的撤離對俄羅斯經濟和本土企業的正常運轉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俄羅斯的部分農業生產也受到了制裁限制。另一方面,政府主導了對外資的收購行為,本土資本能夠低價收購外資企業,政府也從中抽水,增加了財政收入。在產業壁壘低、可替代性強、國產化率高的行業,外資的退出反而使本土資本受益。
報告指出,面對外資撤離俄羅斯的現狀,中國應加強對歐經濟合作,堅定不移對外開放,重視輿論宣傳,並重新評估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相互依賴關係。
根據俄羅斯經濟發展部2月7日發布的俄羅斯統計局評估數據,2023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6%,為近10年中除2021年以外的最高值。該部預測2024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2.3%。
欄目主編:樊江洪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張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