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新能源技術,在穩定推進過程中,對於光伏發電領域的技術,有著更好的突破,現在中國光伏企業的內戰競爭,竟然殺死一片歐美企業。
從今年開始,中國光伏產業開始捲起來了,內戰也是更好地進行產業競爭,讓更有實力的企業走得更遠,同時要研發和推進新技術的擴展。
為什麼說中國光伏技術非常內卷?去年光伏組件就開始卷質量的同時還卷價格,每瓦不足2元的價格,已經砍到底了,不賺錢的情況下,人們以為是產業推廣在賺吆喝,結果到了年底價格依然沒能漲上去,吆喝的企業不急於做宣揚,反而更是降價爭取訂單,這為了拿到業績,寧可貼錢虧本都要佔領市場的做法,直接讓行業內戰開始了。
中國光伏巨頭企業隆基都不顧自己的大牌效應,被市場裹挾降價了30%就為了拿到訂單,當整個行業都開始爭搶訂單量的時候,大牌還高高在上,也不介入市場圈地,肯定是不行的,畢竟當一些光伏企業,通過先拿到訂單,按照市場佔有率再談影響力的時候,大牌如果把自己置身競爭之外,看熱鬧的話,最終自己這個企業很可能就失去了爭奪訂單的機會,變成了市場的笑話了。
中國光伏企業開始內戰,竟然誤傷了歐美企業,殺死一大片歐美的企業,因為歐美企業和中國企業一起參與這種競爭,是真的無力招架,即便企業不賺錢,想要接單。
但是工人的昂貴的人工費,歐美企業也拿不出來,歐美工人的思路和中國企業工人不同,沒有任何奉獻精神,只是單純做工和收取報酬,而且歐美企業的工人如果加班的加班費也很高昂,還要看工人會否同意,否則持續加班歐美的工人恐怕是要拒絕和投訴到工會的。
因此在趕工效率方面,在對企業的責任心,和企業發展同進退的覺悟方面,中國光伏企業可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那麼中國新能源企業,有著如此嚴重的內卷,會否讓行業出現負面影響呢?專業人士也評價中國光伏行業已經進入一個最為嚴重的內戰時期了,這次市場的廝殺,不僅殺倒一大片歐美企業,還讓中國的光伏企業,也經歷了洗牌的效果。
小的企業,實力較弱的企業,恐怕難以繼續支撐,這種可能是存在的,畢竟總是虧本拿訂單,這也不是長久之計。
而低價帶來的虧損情況,是大部分光伏企業都要面臨的一次行業困境,如何能殺出重圍,不僅需要行業有更好的標準和協商的默契底線,更需要企業能在這個內戰中,咬牙活下去。因為虧本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沒有利潤,還涉及整個工廠和產業鏈的運轉能否持續下去。
由此看來,行業局面也是非常嚴峻,難怪中國媒體也做出專業的報道,今年的上半年,大半光伏企業都會出現虧損情況,然而也將會迎來白熱化的競爭時期,更多的企業都咬緊牙關想要堅持下去,只要能熬過這個競爭階段,把對手企業熬到關門,那麼剩下來的企業,自然會瓜分現有的市場份額。
這反常的操作,讓歐美光伏企業都大驚失色,根本不敢摻和了。在光伏領域中國的企業早就進行了三次內卷戰役,每一次都有企業在洗牌中消失,也有企業熬過艱難時期,努力存活下來,繼續參與市場競爭,繼續想辦法擴大影響力,繼而取得更多的市場佔比,形成更大的市場號召力。
然而在每一次中國光伏內戰,開始洗牌的時候,其實受到傷害最多的並非中國光伏企業,這個現象也頗為戲劇性,竟然每次都是歐美的新能源公司不堪一擊,逃之夭夭離開市場競爭的陣容。工業強國德國也招架不住,即便給自己國內的新能源企業補貼,幫扶等,也無法讓其形成更持續的戰力,最終只能從商戰中撤退。
就連國際上的光伏巨頭,都禁不住中國的內卷,即便想要奮力抗衡一下,但是不是中國企業的對手,結果竟然在這種慘烈的競爭中破產關門了。
因此中國光伏企業又第四次開戰,讓國際社會都噤若寒蟬,不知道又有哪些歐美的企業在這次市場考驗中消失。
從光伏市場也能看出中國企業的堅韌不拔的經營能力,憑藉技術實力開拓市場,通過兩敗俱傷的價格戰來捲起市場洗牌的風雲,通過抗擊消耗戰的損失,來進行遴選實力最強的企業,這些慘烈的打法,讓歐美企業都叫苦不迭,也無法招架。
中國新能源光伏產業的大殺四方,也讓歐美企業看清了,中國的科技不斷提速發展,擁有底氣直接躍升到國際市場行列了,否則中國企業再卷,怎麼可能影響到歐美呢,這說明中國相關行業的水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