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賽瓦特(山東)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化工廠里人忙機歡,一台台常用發電機設備相繼走下生產線。「我們企業訂單量不斷增加,過去兩年僅中石油的訂單就接到400台,銷售額將近3億元。」賽瓦特(山東)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吉明建告訴記者,「多虧市裡的扶持資金幫我們提前1年建成智慧化工廠,否則我們將與大單失之交臂。」

濟寧市發揮財政的激勵和引導作用,把支持製造強市建設作為首要任務,緊扣市委、市政府「大抓產業、大抓製造業」的戰略實施,強化專項資金、貸款貼息、財政獎補等要素保障和政策兌現,尤其是結合濟寧實際,創新支持發展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加強財政、金融和企業配合聯動、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2018年以來,濟寧先後設立高成長性企業發展、工業技改投資和應急轉貸三支基金,通過發揮政府引導基金撬動作用,引導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賦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客戶標準要求我們要對車間進行智慧化改造,上馬自動化噴塑、激光切割、折彎等先進生產設備,可我們當時卻沒有足夠的資金預算。」吉明建回憶說,眼看即將錯失商機,當地政府伸來援手。濟寧市財政事務服務中心通過「撥改投」方式,以1000萬元工業技改投資基金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帶動企業技改總投入5000萬元,幫助企業很快完成技改。新上的智能化噴塑生產線較傳統生產線節約了一半的成本,效率提高6倍。可有了「金剛鑽」還是幹不了「瓷器活」,進購原材料上的資金缺口又將企業置於了「無米下鍋」的尷尬處境。濟寧市財政局又繼續為企業啟動高成長性企業發展基金投放程序,以2000萬元政府引導基金撬動1.45億元社會資本,幫助企業拿下央企大單。
「基金的運行不是簡單的「投喂」,而是要同時發揮政策扶持和市場激勵雙重作用。」濟寧市財政局工商貿易科科長張繼勤介紹,濟寧市財政局委託濟寧市惠達投資有限公司運營三支基金,通過建立項目庫、開展項目盡職調查、組織項目投資簽約等流程對企業投放技改基金,1年內退出的讓渡全部收益,2年內退出的讓渡50%收益,激勵企業加快技改、完工即退,推動技改基金高效循環使用。高成長性企業發展基金由市縣政府和市屬國有企業出資,形成20億元母基金,吸引撬動社會資本助推當地「231」產業集群發展。同樣通過適當讓利方式,鼓勵基金投向政府優先鼓勵發展、對區域產業帶動力大但風險較高、收益較低的創新創業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如果說技改基金和高企發基金對企業多是「錦上添花」,那應急轉貸更側重「雪中送炭」。濟寧設立的企業應急轉貸基金,採取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以財政資金為引導,搭建市縣級應急轉貸服務平台,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成功簽約!」去年11月,省重大項目山東晉工科技有限公司投產試運營,首個鑿岩劈裂機產品訂單樣機下線,企業舉行了首台設備交付暨與俄羅斯加布羅·瑞肖斯公司百台設備簽約儀式,首批產品將出口俄羅斯。公司總經理胡勁昌鬆了一口氣說:「成功背後曾潛伏著一場危機。」
受市場需求不足影響,胡勁昌實際控制的另兩家企業曾先後面臨資金鏈斷裂,兩筆共1200萬元銀行貸款如果逾期,不僅會形成難以抹去的信用污點,造成無法續貸,還會直接波及新項目的建設投產。兩次收到企業求助後,濟寧市財政局迅速調查並啟用應急轉貸基金,均在貸款前一天及時幫助兩企業還上貸款又順利續貸,渡過難關。「不設最短使用時間,利息較銀行低了將近一半,況且有財政資金背書,信用不減反增。」胡勁昌感慨:「抽梁換柱,雪中送炭,這真是救命錢。」
「基金的設立實現了財政扶持資金的『撥改投』,目的就在於引來高質量發展資金『活水』,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助推濟寧製造強市建設。」濟寧市財政局副局長許一新表示。濟寧市通過用足用活多種財政工具,有效激發了企業發展活力,2023年,「231」先進位造業集群營收突破4000億元、增長10%。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高峰 王浩奇 通訊員 趙建國 張繼勤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