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外資在中國內地壽險業的布局歷程
距離最早友邦入滬
已過去三十餘年
能夠成功牽手組建壽險公司的
外資股東各個是海外保險巨頭
中資股東們也都出身不凡
二十餘家外資壽險公司
在發展過程中
有的早已一拍兩散
兩方股權都轉手出去
有的姻緣已盡,另尋他人
有的躋身行業前列
保費利潤雙豐收
有的被寄予厚望
卻始終不溫不火
這些公司是在什麼樣的
時代和政策背景下成長起來
經歷過哪些故事
現在又過得如何
近期我們會做系列分析
今天要講的是外資壽險發展簡史
— 01 —
中國內地壽險業對外開放歷程
①
重啟開放
1992年中國重啟開放保險市場
上海成為試點的首選城市
外資險企可以
以設立分公司或合資形式
進入中國保險市場
②
外資股比不超過50%
2004年原保監會頒布
《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規定壽險公司中
外資比例不得超過總股本的50%
(包括直接或間接持股)
③
外資股比放寬至51%
除了少數在之前
就已成立的外資壽險公司
如友邦、中宏等
十餘年間
外資股比都控制在50%以內
行業一直呼籲開放上限
2019年《實施細則》修訂
放寬外方股比至51%
④
取消外資股比限制
2019年底
原銀保監會發布通知
明確自2020年1月1日起
正式取消限制
壽險公司的外資股比可達100%
— 02 —
外資壽險分三階段進入
外資壽險公司中
除了中郵、華泰、平安健康
為經營過程中引入外資
鼎誠人壽的外資擬退出
恆安標準養老為專業養老公司等
本文中不做討論
其餘的24家壽險公司
根據外資股東進入內地的時間
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註:外資股東含港台地區
①
90年代進來的有4家
1992年
友邦在上海設立分公司
打響了保險重啟開放第一槍
2020年在外資股比放開後
友邦成功「分改子」
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外商獨資的壽險公司
1996年中宏人壽成立
由宏利人壽和中化集團發起設立
是內地首家合資壽險公司
安聯人壽的前身為
1998年安聯和大眾保險
成立的安聯大眾人壽
後經過兩輪股權轉讓
2021年安聯全資控股
安聯人壽也成為首家
由合資轉為外商獨資的壽險公司
1999年安盛和五礦集團
合資設立了金盛人壽
2012年工行收購了60%股權
公司也更名為工銀安盛
②
入世後的合資潮
2001年中國加入WTO
根據入世協議
保險業全面對外開放
允許外資入華合資設立壽險公司
此後的幾年內
一批外資壽險公司湧現
兩方創始股東的持股比例
大多都是五五開
③
進來較晚的幾家
外資壽險公司中
早期外方的股東大多來自
北美、歐洲、日本等地
而進入中國內地較晚的外資股東
地理位置上有所不同
陸家嘴國泰和君龍人壽
外資股東都來自中國台灣
滙豐人壽來自中國香港
瑞泰人壽
初始的外資股東來自瑞典
股權轉讓後
外資股東又成了南非的壽險公司
— 03—
股東一方有實力一方有背景
①
早期股東多為大牌企業
早期合資組建壽險公司的
中方股東大多為大牌公司
如中化、大眾、中石油等
外方股東幾乎也都是海外壽險巨頭
如宏利、安盛、保誠、安聯等
②
銀行參股
2009年原銀監會印發了
《商業銀行投資保險公司股權試點管理辦法》
開始允許商業銀行投資入股保險公司
工行、建行、交行等
被確定為首批參股險企的試點銀行
如今的外資壽險中
有銀行股東背景的至少7家
工銀安盛(工商銀行)
交銀人壽(交通銀行)
中荷人壽(北京銀行)
招商信諾(招商銀行)
中信保誠(中信銀行)
中銀三星(中國銀行)
光大永明(光大銀行)
③
過半險企都經歷了股權更迭
外資壽險中
過半數股權都經歷過變動
這其中8家是僅中資股東變化
5家為中資及外資股東都變化
合資組建壽險公司
本可取長補短
你有經驗、人才和技術
我有中國的本土優勢
但也正因為合資的模式
甚至是1%股權導致話語權的差距
導致有的公司內部糾紛不斷
有的經營理念不合
有的模式水土不服
除了少數幾家壽險
成為市場的佼佼者
其餘大多未能躋身行業前列
這些壽險公司過得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