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圖片均來自能源基金會
聯合國締約方第28次氣候大會(COP28)正在迪拜舉行,當地時間12月8日,由能源基金會、澎湃新聞和清華大學氣候傳播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主題為「氣候傳播推動低碳轉型」的邊會在大會現場的中國館召開。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前美國氣候副特使、威廉與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環境項目主任喬納森·潘興(Jonathan Pershing)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王毅等嘉賓發表了主旨發言,來自國內外媒體和學界的氣候傳播人士就能源轉型敘事的現狀,媒體敘事何以促進氣候解決方案以及調動公眾氣候行動參與積極性的創新方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

認識氣候「複雜性」
鄒驥在開場致辭中強調,當前中國在氣候傳播方面存在諸多缺口,不同的目標受眾可能對氣候解決方案的構建持不同的觀點和想法。鄒驥表示,不僅是傳播技術方案,氣候傳播者還應關注氣候變化背後的原理和重要性,同時在政策變革之路上建構更多不同類型的敘事。「我們亟須彌補氣候傳播的缺口,如此社會才能達成共識,及早完成能源轉型,在碳中和領域取得進展。」鄒驥說。

會議上,能源基金會策略傳播項目高級主任荊卉表示,在地緣政治和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能源一方面給社會帶來了益處,但另一方面,目前的能源體系是不可持續的,帶來了一系列氣候變化的問題和社會問題。
「所以我們要問自己,如何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複雜性。我們的敘事是否足夠強有力去應對新的變化,有沒有新的傳播方式能改進我們和受眾互動的方式。」荊卉說。她還進一步指出,根據能源基金會研究發現,在中國,有關能源安全的敘事無論在數量還是證據收集上都佔據優勢,反觀有關可再生能源的敘事,則陷於例證不足的困境。

前美國氣候副特使、休利特基金會環境項目主任潘興則從全球角度進一步總結了當前氣候傳播面臨的挑戰。他指出,公眾不參加氣候行動的原因是不知道或不理解氣候變化,氣候傳播者可以通過向他們解釋正在發生什麼來加深理解。潘興還指出,氣候傳播者需要傾聽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受眾的聲音,「你需要知道你在和誰對話,為什麼和他們對話,以及他們關心的話題是什麼。」他說。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王毅在主旨發言中指出:一個系統的轉型不是一兩句話簡單能說清楚的。氣候傳播需要以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講述和分析挑戰和問題。
另外,王毅認為各國應重視由語言差異導致的氣候用詞和敘事的分裂。「不是說告訴他人你應該怎麼做,而是讓所有人都要明白這個道理,都要明白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件事,什麼是替代的道路,什麼是替代的模式,最後才能實現目標。」王毅說。
拉近氣候變化的距離

在第一組專家發言中,澎湃新聞記者劉棟在會議上分享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氣候報道的實踐經驗和思考。根據澎湃新聞2022年做的一份民調顯示,雖然中國公眾中同意「氣候變化已經發生」觀點的比例非常高,但是半數人不知道究竟何為氣候變化;雖然很多人對氣候變化感到憂慮,但也發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沒有普遍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意願。而《臨界點》氣候議題電子月刊的創建正是為了打破普通人與氣候變化的「距離」問題。

氣候傳播不應被限制在狹義的概念中,事實上,它關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好像經常報道的就是技術,其他都沒有報道,」致力於深入報道氣候變化的全球新聞項目Covering Climate Now培訓總監聖地亞哥-薩埃斯(Santiago Sáez)在發言中指出,「公眾日常會做些什麼,關於教育,關於健康,關於文化,還有出行旅遊,各個角度的故事都是可以寫的,同時還要報道氣候問題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完整報道全部的故事。」
英國專門負責報道氣候以及能源政策和科學的網站《碳簡報》(Carbon Brief)總監兼編輯利奧·希克曼(Leo Hickman)表示,在《衛報》和《碳簡報》積累的工作經驗讓其感受到主流媒體在氣候傳播領域的重要性。
「大部分時間主流媒體都會對IPCC的報告進行深入報道,」利奧說,「通過主流媒體過濾後,各種不同的價值理念浮出水面,而不是公眾自己坐下來讀幾萬頁的報告。」另外利奧認為,中國媒體和西方媒體在報道氣候變化中雖然存在些許差異,但也有諸多可供商討的共通之處。
氣候傳播策略因人而異

在第二個專家小組的分享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氣候傳播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分享了對生長於互聯網時代的中國青年人(Generation Z)的研究成果。他的團隊通過分析研究將這部分人群分成六類人口,他們擁有不同的生活信念,他們對氣候的感知以及氣候的行為意願及效能感也各不相同。
「我們的研究表明,針對不同的人群我們可以有不同的傳播目標以及不同的氣候敘事方案,以便我們的傳播能夠更好地連接到Z世代不同人群的生活信念和身份,因為他們不是『鐵板一塊』的一代,而是非常多元化的一代。」曾繁旭說。
來自喬治梅森大學氣候變化傳播中心研究副教授約翰·科切(John Kotcher)的研究則發現,在美國和英國,公眾有關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和相關性的了解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認識到氣候變化是會影響到人類健康的,但當問他們是如何影響時,很少有人能回答得上來,而且很少有人能夠告訴我們誰或者什麼樣的群體可能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大。」

中國非政府環保組織「自然之友」 總幹事劉金梅在會議上介紹了在2021年啟動的「公民氣候行動計劃」,該計劃致力於將氣候變化與工人權利、照護老人和衛生健康聯繫起來。
「我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公民了解氣候知識和政策,同時幫助他們制定個人規劃,讓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實現真實的改變。」同時劉金梅還注意到2023年年初有超過400名年輕人申請參與該計劃,其中14%申請人的年齡在14歲以下,「我們可以看到年輕人也在領導我們的項目,同時他們也在關注我們的項目。」
在嘉賓分享之後,現場還進行了互動討論。與會人士一致認可氣候傳播的重要性以及傳播之路仍然任重道遠。各方希望在這個會議基礎之上將能夠有更多合作,講述好在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中的中國故事和全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