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4日報道據德國「中國平台」網站10月3日報道,大多數德國企業職工委員會都喜歡中國投資者。
報道稱,無論是中遠海運收購漢堡港務與物流公司少數股權,還是寧德時代在圖林根州投資,政界人士、公眾和競爭對手常對中國投資者持批評態度。從地緣政治等角度看,這可能是有原因的。不過,相關公司的員工則不必擔心。工會和企業職工委員會對中國投資者的體驗總體上是積極的。
報道說,在收購前夕,工會、企業職工委員會和員工普遍心存疑慮。但事後看來,這種疑慮並無根據。德國金屬工業工會負責跨國工會政策的羅米·西格特接受德國「中國平台」網站採訪時說:「中國投資者往往對投資放眼長遠,這對員工來說是積極的。這與其他國家更為激進的投資者不同。後者旨在對公司情況進行美化,然後迅速再次出售。」
西格特說,對中國投資者來說,投資德國企業有三個重點:首先是中國消費者重視的「德國製造」標籤,其次是進入歐洲市場的可能性,第三則是技術轉讓。
至少就前兩個方面而言,放眼長遠至關重要。中國投資者在談判中的表現也證明了這點。西格特回憶說:「在收購過程中,中國投資者在很多情況下都會承諾未來數年內確保德國生產基地的穩定運營。此外,大量資金也會流入德國子公司用於研發。」
報道還說,波鴻魯爾大學的研究報告《中國在魯爾區的投資》也得出了類似結論。報告援引蒂森克虜伯特種板材廠一名員工的話指出:「如果讓我在中國人和美國人之間作出選擇,我會更喜歡中國人。美國人不關心僱員權益,中國人則認可僱員權益。」蒂森克虜伯特種板材廠生產激光拼焊板材,2012年被中國武鋼集團收購。
據報道,在各種收購和投資過程中,工會和企業職工委員會也做了大量解釋工作。中國管理者必須了解德國工會如何運作、工會與企業職工委員會有何不同以及它們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據工會圈子人士稱,原則上,中國投資者會遵守擺在他們面前的法律規定,無論在世界上的哪個地方。西格特說,中國投資者對負面新聞十分警惕,這是為了保護公司和國家的形象。
西格特分析說,在大多數情況下,被收購企業的日常工作幾乎沒有改變。「發生收購時,管理結構很少直接改變。通常會有一名中國代表負責與母公司的溝通,既定的共同決策結構會在與現有管理層的互動中得到保留。」

8月12日,一艘中遠海運集團貨輪停靠在德國漢堡港。(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