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2023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下稱《報告》)和《2023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下稱《融資報告》)。
↑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 圖據央行
數據顯示,1月m2餘額已超200萬億,增速創2016年中以來最高水平。此外,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了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創下單月新增信貸投放歷史新高,有學者表示,新增信貸已實現了旺盛的「開門紅」。
這些數據背後,還預示著怎樣的經濟走向?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分析認為,隨疫情衝擊消退、各地穩增長計劃和舉措出台,企業與政府部門的投資步伐已然加快,而社會消費預期也正逐步恢復。
1月m2增速創2016年中以來最高水平
學者:居民儲蓄意願持續走高,助推m2向上
《報告》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73.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和2.8%。(記者註:m2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加上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通常反映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脹的壓力狀態。)
就此,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告訴紅星新聞:「1月增速達12.6%,創下了2016年中以來最高水平。」溫彬表示,支撐1月m2增速創新高的最主要因素,在於居民存款的高速增長。
《報告》統計結果表明,1月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元,同比多增3.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7155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6828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01萬億元。
溫彬認為,1月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這是在去年高基數上,又繼續同比多增7900億元。他分析指出,春節前企業集中發放薪酬福利,單位存款向住戶存款轉移等因素限制,居民更多選擇將收入進行儲蓄而非消費,因此也就助推了m2的上升。
此外,在溫彬看來,信貸高增下派生能力增強和財政靠前發力也加大了貨幣投放。
1月新增信貸創單月信貸投放歷史新高
學者:將有效助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主體活力
根據《報告》統計,1月末,本外幣貸款餘額22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6%。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219.7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比上月末高0.2%。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1月大幅放量,實現了旺盛的『開門紅』。」溫彬告訴紅星新聞,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額創下單月信貸投放歷史新高。
在溫彬看來,1月信貸的放量有助於經濟進一步回暖。他分析指出,疫情達峰過峰後,經濟基本面快速恢復,市場化融資需求復甦步伐加快。因此,在年初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以及早春效應下,銀行信貸投放節奏明顯前置、靠前發力,疊加貸債蹺蹺板效應和各項穩信貸政策工具驅動,1月信貸實現「開門紅」,助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主體活力。
從信貸各個部門的情況來看,《報告》指出,新增貸款中住戶貸款增加了2572億元,短期貸款增加34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31億元。對此,溫彬表示,1月住戶貸款雖然增加了2000多億元,但同比仍減少了5858億元,整體仍待修復。
住戶貸款為何走弱?溫彬認為,一是按揭貸款在地產銷售未見明顯改善,二是「提前還貸潮」加劇,新增貸款規模相較之下依然較弱。
另外,在新增的貸款中,其中企(事)業單位貸款也增加了4.68萬億元,包括短期貸款增加1.5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5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412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585億元。
「數據表明,當前對公貸款仍為主要支撐,但零售貸款整體偏弱。」溫彬表示,伴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加快投放、保交樓和優質房企貸款支持計劃加碼、碳減排和設備更新改造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繼續落地,在政策性銀行和國股銀行「頭雁」作用拉動下,1月對公貸款和對公中長期貸款保持強勁。
新增社會融資較上年同期「縮水」
專家:企業發債意願低迷,支持地產、消費修復是關鍵
除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外,央行還在今日發布了1月社會融資的數據報告。初步統計,2023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億元。
↑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 圖據央行
這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93萬億元,同比多增7308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摺合人民幣減少131億元,同比多減1162億元;信託貸款減少62億元,同比少減618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1486億元,同比少4352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4140億元,同比少1886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964億元,同比少475億元。
「從數據可看出,1月新增的社會融資比上年同期出現了下滑,這其中債券融資縮量成為主要拖累。」溫彬表示,企業債凈融資大幅縮量是導致社會融資縮量的一大主要因素,此外政府債券、外幣貸款、未貼現票據等也同比負增。
溫彬分析認為,受去年四季度以來信用債利率明顯上行影響,企業發債意願低迷,部分企業發債需求轉向貸款,貸款和債券置換效應明顯,因此帶動今年1月信用債凈融資繼續同比縮減4352億元,成為社融主要拖累項。
1月金融數據釋放出怎樣的市場信號?溫彬表示,伴隨疫情衝擊消退、各地穩增長計劃和舉措出台,企業與政府部門投資步伐加快,消費預期逐步恢復,在政策驅動和市場內生融資需求共同作用下,開年信用擴張積極,加速寬信用進程。
下一階段的刺激經濟重心何在?溫彬認為,應當提高信用擴張的韌性以及支持地產、消費的修復仍是關鍵,而擴投資、促消費、穩地產、調結構等政策還需延續支持,繼續保持穩健貨幣環境,以鞏固年初經濟企穩向好態勢,提升經濟修復的斜率和可持續性。
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吳陽 北京報道
責編 鄧旆光 編輯 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