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澎湃新聞援引外媒報道稱,輝瑞計劃在中國生產新冠口服藥Paxlovid。
報道顯示,當地時間1月9日,美國輝瑞公司CEO艾伯樂在摩根大通醫療保健會議上透露,輝瑞正在與一家中國葯企合作,今年上半年將開始中國本土化生產Paxlovid。目前合作公司尚未開始生產,但預計很快會啟動。
在報道中,輝瑞未透露具體的合作企業。
根據澎湃的報道,輝瑞CEO艾伯樂稱:中國所要求的價格低於輝瑞向大多數中低收入國家的開價,「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我認為他們付的價格不應該低於薩爾瓦多。」
薩爾瓦多是中南美洲國家,世界貨幣基金組織披露的該國2021年GDP世界排名是101位,排在尼泊爾、柬埔寨等國之後。輝瑞CEO以這樣一個小國為例,無非是想說中國應當為Paxlovid支付高價。
1月8日晚,國家醫保局披露輝瑞新冠葯Paxlovid醫保談判失敗,隨後輿論壓力倒向了醫保局,輝瑞則維持高姿態。
這不見得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輝瑞態度強硬,國內降價呼聲大
輝瑞新冠葯可以說是今年國談中最受矚目的葯。很多人都希望通過國談能把Paxlovid的價格降下來。然而,大家只等來了Paxlovid談判失敗的消息。
國家醫保局並非沒有努力。12月28日,經醫保局約談,輝瑞主動將原來2300元一盒的價格降為1890元。
但在那之後,輝瑞就不肯再降了。輝瑞CEO艾伯樂透露,輝瑞在2022年只向中國供應了幾千個療程的Paxlovid。但在去年12月到今年第一周,需求激增到了上百萬盒。醫保談判失敗,可能意味著Paxlovid未來只會在私人市場出售。
可能是突然爆發的臨床需求,讓輝瑞有了高姿態的底氣。
醫保降價的希望落空後,國內對輝瑞降價的呼聲更大了。1月10日上午,上海市政協委員、仁濟醫院黨委書記鄭軍華呼籲Paxlovid降價,認為醫藥的發展主要是治病救人,在商業利益
與治病救人之間,企業應當更關注患者的需求。
其實去年12月20日,美國臨床與經濟評論研究所ICER發布報告指出,輝瑞Paxlovid降低住院率的效果已經大打折扣,價格應該下降約85%。按照國內最高零售價2980元一盒換算,Paxlovid的價格應當不超過447元。
但輝瑞並不認可這樣的降幅,畢竟中國還有巨大的需求,這個時候主動降價,是放棄到手的利益。
有消息稱,1月7日,國家葯監局作為中方牽頭部門正和輝瑞就Paxlovid的仿製葯合作進行談判,裡面特別提到了華海葯業和石葯集團。不過,輝瑞CEO艾伯樂予以了否認,並表態稱:Paxlovid將於今年上半年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生產。
去年8月,華海葯業曾發布消息,該公司和輝瑞已經簽署Paxlovid的本地化生產協議,將在5年協議期內為輝瑞生產Paxlovid,並面向中國大陸市場銷售。
圖源:華海葯業官網
華海葯業本身就是輝瑞與藥品專利池機構談妥的是奈瑪特韋片的生產企業,專供經濟欠發達國家。如果輝瑞授權其生產Paxlovid並向中國市場供應,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過,華海葯業面向欠發達國家的藥品到現在也沒實際生產。不光是華海,1月5日有國外研究機構發現,2021年底輝瑞許諾,向全球35家葯企授權,專供95個低收入國家生產廉價Paxlovid,然而至今全球沒有生產一片葯。
此前國外媒體曾報道,Paxlovid的授權仿製葯會以不高於25美元一個療程的價格向中低收入國家提供。而輝瑞新冠葯在美國的政府採購價,是每個療程530美元。
巨大的價差面前,很難沒有利益的考量。
輝瑞新冠葯,群狼環伺之中
歷年國家醫保談判平均降幅是61.71%。就是說,只要談成,Paxlovid價格至少會降到1000元以內。
按照輝瑞CEO的說法,這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價格。
其實,輝瑞拖得越久,對自己越不利。國內葯企針對Paxlovid仿製葯已經是蓄勢待發。
Paxlovid裡面裝有兩種葯,一個是利托那韋片,一個是奈瑪特韋片。其中,利托那韋片在中國的核心專利權已經到期。目前,歌禮製藥是國內唯一一家利托那韋片通過生物等效性試驗並獲批上市的企業。
去年10月,歌禮製藥也發布公告,公司與輝瑞中國就利托那韋片簽訂授權和供應協議。根據協議,輝瑞可以在中國大陸使用歌禮的利托那韋片部分註冊資料用於Paxlovid,歌禮製藥也將為輝瑞在中國大陸生產和供應利托那韋片。協議有效期為5年。
相對來說,奈瑪特韋片才是目前國內葯企要啃下的「硬骨頭」——因為它仍在專利保護期內。不過,去年9月,石葯中諾已經對Paxlovid的奈瑪特韋片的BE試驗進行了註冊。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顯示,試驗目的是將輝瑞的奈瑪特韋片作為參比製劑進行評價。
藥品生產對中國企業來說不成問題,按照藥品專利池機構的協議,復星醫藥、華海葯業、普洛葯業、九洲葯業和上海迪賽諾都有資格生產奈瑪特韋片,目前華海葯業公示了本土化的生產供應協議。
而且,這5家企業,只有華海葯業獲得了在中國直接銷售的商業化許可。其他企業只被允許在95個中低收入國家銷售。然而即便是華海,目前也沒有生產一片葯。
疫情焦灼,輝瑞、醫保、國內葯企都卷在同一個漩渦里,就看2023年全國的疫情走向。假如真的迫切需要Paxlovid,似乎只有「強仿」這一條路。
除了Paxlovid,中國其實還有不少其他選擇。目前,國內葯企先聲葯業、君實葯業、廣生堂、眾生葯業多家研發的新冠口服藥都處於臨床III期階段。默沙東的新冠口服藥也於去年12月30日獲批。
顯而易見,新冠口服藥的博弈,現在才真正開始。
撰稿 | 楊曦霞
編輯|江芸 賈亭
運營 | 廿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