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當選韓國總統之際,美國卻啟用一位反華的美籍韓裔官員,擔任負責印太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這個叫約翰·諾的亞洲面孔,大概率將會成為未來幾年我們的「大敵」。
此人聲稱,中國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軍事建設」,打算「主宰印太地區,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當然,並不是說約翰·諾本人有多麼厲害,而是他這個身份所代表的意義,有特殊之處。
首先從執政理念上來看,根據韓國《朝鮮日報》等媒體的報道,約翰·諾觀念跟現在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以及特朗普政府高層如出一轍。
都強調所謂的「中國威脅」,主張要加強盟友關係,但加強的方式,卻是希望盟友能增加國防開支,幫助美國承擔遏制威懾中國的實際支出。
很顯然,從理念上來看,此人跟特朗普內閣的其他人沒啥區別,其觀點也沒體現出具體有啥特別卓越的才能,反倒像是對特朗普,或者美國輿論基調的附和或者盲從。
但特朗普政府在中美博弈激化,現在韓國又換上一個親華總統的背景下,選擇一個韓裔的亞洲面孔擔任處理印太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
從最直接的角度來分析,這顯然是要用一個「熟悉亞洲事務和亞洲思維方式」的人,來參謀美國的印太戰略。
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向盟友示好,表示美國和盟友親如一家,高度信任盟友的意思在其中。
但更為關鍵的是,這裡頭其實包含著幾分想要用此人,進一步拉攏和韓國的關係,避免韓國破壞美國想要在東北亞地區勾連日韓、圍堵中國的圖謀破產。
說他是「大敵」,針對的並非這個人,而是美國政府這種拉攏周邊國家,想要借力圍堵中國的策略。
不管是日本,還是韓國,國內本身就深受美國影響,有美國扶持的買辦財團、政客存在,現在美國軍方高層中又出現一個亞洲面孔,還是專門負責印太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有可能把日韓乃至中國周邊,一些小國內部的親美力量,以及美國在這些國家扶持的買辦政客、財團動員起來,讓他們幫美國對付中國。
從中國的角度來講,其實今天的美國已經全面衰退,僅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遏制中國這個戰略目的的,此前特朗普在關稅中輸給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但美國想要借用自己之外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盟友們對付中國,僅靠扶持一些買辦,在美國政府中提拔一、兩個亞洲面孔,所謂的「亞洲通」,就取得對華競爭優勢,顯然是不靠譜的。
別說這些所謂的「亞洲通」、「中國通」們,本身就是半瓶水,就算他們真的熟悉亞洲人的思維方式,在美國今天的政治體系,以及國際地位下,想要聯合亞洲國家對付中國,都是不現實的。
因為國家之間,利益為先。
現在韓國換上一個親華的總統,日本石破茂政府也開始尋求改善與中國的關係,至於東盟就更不用說了,除了菲律賓這個已經走到死胡同的之外,其它東盟國家恨不得更積極的擁抱中國,又怎麼願意為了幫美國,得罪中國呢?
在這個前提下,換上誰當美國印太事務助理國防部長,對中國來說,也就是個帶著「引號」的「大敵」,阻止不了中國崛起的事實,也不可能做的比美國本土的白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