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ls6差點成為老圖親自購買的第一台國產新能源車,只是最後選擇了某7。
2025款智己ls6和2024款智己ls6,你怎麼選?
如果是我,我選擇再等等,不出三個月,智己ls6價格大概率會下調。猜錯,被打臉!
其實新舊車型沒什麼糾結的意義,因為兩款車型權益後指導價和門檻都差不多的,也就3k左右的波動,新款漲價3k,但是配置升級,新增了17.3英寸im max第二代智慧屏,還帶21個揚聲器實現整車聯動,nappa真皮零重力座椅,價值4w。還計劃年內推動全新的端到端2.0智駕大模型,實現車位到車位,以及etc等複雜場景通行。
所以價位相似的前提下,多數人都是買新不買舊。除非舊款給一個拒絕不了的優惠~
新車上市,老車必然降價讓路,這一點是行業共識,智己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看到,目前2024款車型終端還是給出了大概1萬+左右的降幅,入門版裸車進入到20萬內,如果有其它金融政策補貼加持,還有可能進入到19萬出頭,對比產品力來看,老款智己ls6也算有性價比。
畢竟不管怎麼說,它可是標配激光雷達+英偉達orin-x晶元,還有高通驍龍8295也沒缺席,還帶靈晰智慧底盤,支持後輪獨立轉向,以及蟹行模式,帶高階智駕,城市無圖noa功能,還有800v可選,這些同時擁有,價格能進入到20萬上下,車市也不算多見。
新款目前剛上市不久,價格相對堅挺,終端優惠加起來也不過千八百「意思意思」,好在新能源車型落地價格和裸車價格沒差多少,21.99萬的入門版產品,落地也不到23萬,從性價比角度來說,也還算不錯。
5年,在售4款車型,其中智己ls6前後共有3版,這就是上汽的中高端新能源智己品牌,在5年內交出的答卷。從市場反饋和銷量來看,成績不甚樂觀。查詢汽車銷量數據可以看到,2月份,智己整個品牌四款車型總銷量數據只有2762輛,其中智己ls6月銷1406輛,智己l6月銷1161輛,智己ls7月銷165輛,智己l7月銷30輛。這就是智己品牌在當下車市中地位和影響力以及存在感的真實寫照。
很多消費者估計面對智己都是有一種「一言難盡」的心情,一方面,20萬左右什麼都有,還是新能源suv,智己ls6的確是繞不開的一款車。另一方面,全新車型上市不到半年再度改款升級,更新迭代的頻率太高,且增配相當於變相背刺老車主,消費者又怕被當韭菜被割,又怕智己殺不出層層圍剿,自己買的車成了絕版車,什麼ota升級,也沒有了用武之地。
其實智己能不能買,值不值得買這件事,還得看它到底能降到多少錢。
21萬,不是不能買,理智告訴自己,它很值,但始終下不去手,想要再等等。
現在的智己ls6就屬於這個階段,這也是為什麼它的銷量始終不溫不火的原因。因為始終差口氣,對消費者來說感覺差點意思,不是不能買,相反理智和各個維度擺條件擺數據來對比,智己ls6都屬於「值」的高性價比陣營,但是從情感上,就是難以抉擇,無從下手,想要再等等,說不定,會有更好的呢?說不定,會有新的降價優惠呢?
也不怪消費者這麼想,畢竟智己ls6,一年半的時間,先後改款上新有3版車型,從最初的智己ls6到全新智己ls6,再到3月剛上市的2025款智己ls6,更新迭代頻率快,買的人怕買貴,沒買的人怕入手就貶值,種種因素疊加,影響消費者做決定。
20萬,各個維度都屬於「值得」的範疇,但有的東西,比值得更值得。
20萬,後續2024款智己ls6會陸續的進入這個價位區間,畢竟新款上市了,老款清庫存也好,為新款讓路也好,為競品上市提前做準備也好,2024款車型價格下調是必然的,20萬是早晚的事,到了這個價位區間,智己ls6的整體性價比含金量就更高了。
即便如此,對銷量的刺激應該也是有限的,畢竟能花20多萬預算買車的人,也是更注重情緒價值的用戶群體,等到小米yu7等車型上市,比起超值,這部分受眾也有能力為自己的喜好買單,為情緒價值買單,這時候品牌影響力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智己偏偏在這一趴表現不盡人意,明明都是背靠大廠,智駕也經過了充分驗證,而且硬體軟體都屬於主題梯隊,並且還有智慧底盤加持,但品牌認可度不高,始終沒能打開市場,在小米、特斯拉這類自帶高熱度和高號召力品牌面前,就顯得遜色被動不少。
19.69萬,合理且短期內,能夠顯著提振銷量,就看智己有沒有魄力了,畢竟現在智駕還值錢,再過些日子,大家都捲起來了,智己也就沒什麼太多籌碼和資本了。
19.69萬,是短期內,適合智己ls6的價格,能夠明顯的刺激銷量增長,至少助力它能在車市中先站穩腳跟再談生存和發展。否則過些日子,全民智駕開啟,大家都捲起來了,豐田鉑智3x都拿出激光雷達和高階智駕了,零跑b10也是把激光雷達和高階智駕打進12萬+,越來越多的車企貼上了智駕標籤,有智駕賦能。智己還有什麼其他的籌碼和資本?智慧底盤?背靠傳統燃油車企的品牌,實現這個功能其實不難。智己目前還沒實現一體化壓鑄技術,現階段和其它車型肉搏的資本就是性價比,現在猶豫不決,等到優勢不再突出,降多少就不是智己說了算了。
其實智己背後上汽這些年沒少進行過轉型的試探和摸索,口號喊得響的飛凡,三年過去了……與其被動挨打,不如直接「發瘋」,率先發難,拿出一個有誠意的價格,扛過寒冬,才有資格談未來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