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來自不同產區的優良草莓品種亮相第十屆世界草莓大會。此次「草莓奧運會」上,有一批草莓來自上海交通大學農生學院研究員許文平團隊。他們通過「純品種、減農藥、減化肥」效果的草莓育苗技藝,為大會原原種母苗和原種苗產品展示提供核心技術,澆灌出一顆顆香味兒十足、色澤嬌艷欲滴的「高學歷、高顏值」草莓。該項技術有望撬動數十億元產業。
新技術讓草莓不再「一代不如一代」
草莓是薔薇科草本植物,號稱「水果皇后」。我國草莓生產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年銷售產值約1000億元。然而,傳統草莓培育以匍匐莖育苗為主,病毒感染普遍、品種退化嚴重、種苗質量不高。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常常感到現在的草莓吃不出小時候的香甜味。「草莓在年復一年的育種過程中,會不斷受到微生物侵染,並導致品種的退化,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但這些變化肉眼通常並不能看到。」許文平說。
他們團隊通過脫毒種苗組培和基質育苗新模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培育出高品質脫毒原種苗,且抗性強、成活率高,可快速規模化生產,助力草莓產業升級發展。農戶畝產可增加2-4萬元收益。
根據中國園藝協會草莓分會的數據測算,目前草莓種苗產業市場份額約200億元,而該類高品質脫毒種苗市場佔比不足10%,市場缺口巨大。
基於該技術,許文平與合作夥伴2021年開始驗證技術的可行性和成熟性,2025年成立公司——上海交盟種薈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已經與江蘇、山東、浙江、雲南、四川、湖南、貴州、陝西、河北、山西、廣西、廣東等10餘個省份的100餘家企業、生產合作社進行合作,涵蓋了幾十個草莓品種。這次世界草莓大會又增添了100多家意向合作企業。
如今,技術團隊不僅將該技術運用在草莓上,也將此技術應用於百合、生薑、獼猴桃、黑莓、無花果、咖啡、半夏、党參和水生植物等植物品種的培育以及瀕危植物的擴繁,累計植物品種數量超60個。
全國首創科研成果「完成人實施」模式助力成果轉化
許文平的這一成果,也是上海交大首個採用全國首創的科研成果「完成人實施」模式,即成果所有權完全賦予成果所有人許文平團隊,學校不再直接持股,老師的權益可以遞延至創業成功後支付。而且,這也是在上海交大首批科技成果轉化專員的推動下實現的成果轉化。
2020年起,上海交大作為全國唯一試點單位,開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試點工作,開始批量探索以「完全賦權(完成人實施)」模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對於該項成果是否能走向市場,許文平一直在思考與探索。2021年許文平與上海交大農生學院學生張文傑開展這項技術的概念驗證。今年,許文平和張文傑聯合運營團隊成立創業企業,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
創業之旅並不是一帆風順,從「書架」到「貨架」,農業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加複雜。
「對於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本有興趣但缺乏信心,種植企業有動力但缺少投入,科技成果的概念驗證同樣缺乏支持,我們曾經一度處於谷底,看不到成功轉化的希望。」許文平回憶,在學校科技成果專項改革試點、賦權改革、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管理辦法等政策的支持下,團隊轉化過程中所遇到的資金及市場難題都一一被解決,「這無疑給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讓我們真正理解到科技成果不轉化就是最大的浪費。」
「職業經營團隊+交大技術支撐+交大技轉助攻」,作為一種要素齊全的創業模式,組合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信任難題、投資難題、運營難題以及研究人員不熟悉科創政策和市場的難題,幫助團隊走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加速推進了草莓科技成果轉化的進度和效率。
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全方位撬動了創新創業活力與經濟社會效益,類似許文平研究員開展科研成果轉化的案例交大還有很多。
據初步統計,2020年以來,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突破50億元,其中2022和2023年連續排名全國高校第一,是2017年至2019年合同總金額的6倍。最快一項科技成果轉化,僅用了一天時間就走通了全部線上審批流程。同時,超六成教師創業企業對學校形成了正向科研反哺,不少企業還與學校共建了研發平台,聯合開展人才培養,並為學生帶來了大量實習和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