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展示了兩塊從北京市大氣環境監測儀上取下的濾膜。2015年的濾膜,呈現出灰黑色。2024年的濾膜,則呈現出灰白色。從「灰黑」到「灰白」,這中間是一場久久為功的「藍天保衛戰」,也是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生態之變。
一輪輪空氣治理行動接續展開
「那張灰黑的濾膜,讓我想起了當年高頻率使用空氣凈化器的日子。」如今定居在北京的謝先生2013年來到北京求學,在他的回憶里,彼時的北京一到秋冬季,每周都有幾天是灰濛濛的,自己的心情也很受影響。
事實上,謝先生的經歷,也是許多北京市民的共同記憶。為改變這一狀況,在國家「大氣十條」要求的基礎上,北京開始實施《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自此,「藍天保衛戰」打響,一輪輪空氣治理行動接續展開:
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控新增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持續推廣新能源車,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推行激勵與約束並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搭建「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量核」大數據監測網路;形成「監管部門統籌調度、監測部門感知發起、監察部門執法檢查」的「三監聯動」精準調度智慧模式……
十餘年的時間裡,北京強力推動空氣污染治理,攜手天津、河北及周邊區域在合力治污、聯動執法、聯合應急等方面不斷深入,不斷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一微克一微克地攻堅大氣污染治理。漸漸地,各項主要污染物濃度顯著下降,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越來越多。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大幅增加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沈秀娥介紹,2024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0.5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6.2%,連續四年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北京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佔比79.2%,同比增加19天,與2013年相比增加了114天,為歷年最多。重污染天由2013年的58天減少到2024年的2天,降幅達96.6%。
「以前北京秋冬季幾乎啥都拍不了,現在能用相機留下的美麗景色越來越多了!」對於十餘年來的變化,攝影愛好者牛先生十分感慨。
從「繁星無影」到「藍天常在」,「北京藍」裝點在中軸線的背景里,留存在市民遊客朋友圈的靚照里,更深深印刻在北京生態環境治理的時間軸里。如今,北京空氣治理成效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還被聯合國環境署譽為「北京奇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
治理工作仍在向縱深延續
「藍天常在」是否意味著「藍天保衛戰」可以鳴金收兵了?答案是否定的。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書肖介紹,當前北京的空氣質量改善成效還不穩固,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仍處於高位、遠超環境容量。這種條件下,一旦遇到秋冬季逆溫、靜穩等不利氣象條件,容易造成污染物累積、轉化,導致區域性污染過程的出現。
空氣質量改善是一項長期複雜艱巨的任務,北京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仍在向縱深延續。今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0.1微克」行動,北京將更加科學、精準、精細地開展污染治理,推動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同月印發實施的《推進美麗北京建設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5年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要全力鞏固空氣質量改善成效。
「我們將錨定美麗北京建設目標,堅持以提升『含綠量』為主線,通過結構的不斷優化、技術的不斷革新、減排的不斷深入,多管齊下,推動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謝金開說。
文/新華社
攝影/本報記者劉暢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