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
有一群「舞動的精靈」
它們用蝶翅
繪出城市的生態藍圖
209種蝴蝶
9大特色蝴蝶園
深港蝴蝶保育聯線
斑蝶標放
……
這裡的每片花叢
每段步道
都可能藏著
屬於你的自然彩蛋!
🦋
這個周末
帶上相機和童心
去解鎖大自然的隱藏關卡吧!
👇



塘朗山郊野公園舉行斑蝶標放行動。晶報記者 朱曉蕾 通訊員 黃曉偉/圖
2022年11月,知名科普作家嚴瑩在深圳讀書月活動上分享了一個關於蝴蝶的故事——在2022年的3月份,她在深圳發現了珍灰蝶。「當時覺得可能還是偶然事件,因為這種蝴蝶原本分布在更南的熱帶地區,2021年香港有人發現了它,我想它既然到了香港,可能就順道來到了深圳。沒想到前段時間,我在深圳某個公園裡又見到了這種珍灰蝶,加上其他自然愛好者的記錄,大概可以判斷它現在在深圳定居了。」這一現象揭示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氣候變遷與棲息地優化,正悄然重塑著深圳的「生物居民」版圖。
蝴蝶是深圳重要的生物居民之一。作為亞熱帶濱海城市,深圳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孕育了豐富的植被,全年可見蝶影翩躚。深圳的蝴蝶不僅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域生態保護、國際科研合作及公眾自然教育的重要載體。
據統計,全球已記錄的蝴蝶約有2萬種,其中我國有2200種。2022年,深圳有一群蝴蝶愛好者自發行動起來,在深圳梧桐山、鳳凰山、陽台山、馬巒山、塘朗山、梅林水庫、楊梅坑、大鵬農科基地等地開展了上百次蝴蝶記錄活動,截至當年6月30日,一共記錄到209種蝴蝶,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
而每一隻蝴蝶的翅膀,都承載著生態系統無聲的宣言。

蝴蝶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指示生物,保護蝴蝶資源對於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深圳城管」公眾號曾總結稱,馬巒山蝴蝶步道、梧桐山森林公園、梅林水庫、陽台山森林公園、鳳凰山森林公園、塘朗山郊野公園、楊梅坑、七娘山森林公園等地都是非常好的觀蝶場所。「請留意鮮花盛開處、腐殖質豐富的地方、山間小溪的開闊處、寄主植物附近等地點,這些地方經常有蝴蝶出沒。」
網友jasong是位觀蝶愛好者,為了觀蝶走遍了深圳的山山水水,觀測記錄了180餘種深圳蝴蝶。在他看來,觀蝶的樂趣在於探索新生命,「每次看到新種類都會很興奮,蝴蝶花紋的美麗就不必多說了,能長成千奇百怪的樣子,你無法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虎斑蝶,2024年2月16日攝於深圳梧桐山。jasong/圖
手機攝影與ai識蝶程序的普及,讓觀蝶從專業研究走向大眾科普。同樣是觀蝶愛好者的秦斌元,拍到了150種深圳蝴蝶,「觀蝶地點主要是山上、草地、河流、溪流邊,從3月到11月期間都可以看到各種蝴蝶。」他告訴晶報記者,深圳常見的蝴蝶種類有巴黎翠鳳蝶、美鳳蝶、柑橘鳳蝶、碧鳳蝶、紫斑蝶、金斑蝶、虎斑蝶、絹斑蝶、嗇青斑蝶等,而最近又到了報喜斑粉蝶的爆發期,基本上在各個公園都能遇見。他表示,深圳的公園裡蝴蝶很多,一般用手機都能拍到,可以用各種識蝶小程序識別,這個過程十分有意義。
jasong和秦斌元不約而同提到,要學習蝴蝶知識,關鍵是去野外,不能以標本代替。jasong說,如今蝴蝶的分布變得狹窄和割裂,一旦一些稀有品種的位置泄露,就會有人捕捉蝴蝶去製作標本。秦斌元則表示,最好的科普還是家長帶著孩子多去山野看看,最好能用手機或相機拍到照片,回家對照圖鑑定種,學習這種蝴蝶的各種知識,這樣的過程才足夠有趣。
「每次發現新蝶種,就像解鎖大自然的隱藏關卡!」觀蝶愛好者劉元看來,觀蝶的終極浪漫在於「我們與蝴蝶共享同一片藍天,而深圳,正在把這片天變成更包容的生態穹頂」。

2024年3月,深圳和香港簽署了「深港蝴蝶保育聯線」合作備忘錄,通過引進香港蝴蝶保育先進經驗,在深圳具有條件的公園建設蝴蝶保育園,並推動深圳蝴蝶保育園加入國際蝴蝶網路,共同開展蝴蝶標放、科普工作。
而「深港蝴蝶保育聯線」的合作,首次將蝴蝶保育概念融入內地公園建設及市民的科普教育中,把香港環保協進會鳳園蝴蝶保育區的「蝴蝶效應-點線面理念」帶進深圳,建立更多適合蝴蝶棲身的生態點,而這些生態點之間形成一條無形的線,聯接香港及深圳的蝴蝶網路,擴大全國蝴蝶的棲息地。
如今,市民培養觀蝶愛好的門檻也越來越低。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建成9座特色蝴蝶園,分別是梅林公園—蝴蝶園飛花谷、雲海公園—蝶變雲谷、僑城北公園—迷蝶小徑、石岩濕地公園—知野園、紅花嶺低碳生態園—蝶趣園、環城綠道陽台山段—蝴蝶谷、金龜共建花園—「自然里」花園、虹橋公園—森林驛站a、禾塘山水公園—蟲蟲總動園。
▲紅花嶺低碳生態公園-蝶趣園。
比如位於梅林公園古荔區的蝴蝶園飛花谷,以蝴蝶一生的四個階段為線索,通過設計科普觀賞路徑、增種蜜源植物、增加標識牌和互動裝置等內容,為蝴蝶營造一個自然的棲息環境,形成以尋寶探索、自然科普的「第一視角」下的蝴蝶成長體驗園。
龍華區蝴蝶園巧妙選址於環城綠道陽台山段的蝴蝶谷,該區域山體環抱、溪水潺潺、原生植物繁茂,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為蝴蝶棲息與繁衍的理想之地,其內豐富的寄主植物與蜜源植物共同孕育了114種蝴蝶。
僑城北公園「迷蝶小徑」是南山區首條以蝴蝶為主題的自然教育步道,通過精心的設計與生動的互動內容,將步道的自然之美與自然教育完美融合,創造了一個沉浸式的自然探索空間,致力於讓公眾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生命的奇蹟。
▲在僑城北公園迷蝶小徑舉辦的蝴蝶自然科普活動。
「知野園」蝴蝶園位於石岩濕地公園自然教育中心門口,園中運用50多種深圳本土植物,營造多種不同的生境植物組團;有招蜂引蝶花境、岩石花境、階梯植物田等,園內種植了蝦子花、檸檬、馬利筋及龍船花等蜜源植物及寄主植物,吸引了柑橘鳳蝶、金斑蝶、玉帶鳳蝶等多種蝴蝶到訪。
深圳蝴蝶園點綴於公園的綠意之中,為蝴蝶提供了豐富的棲息地,也成為市民親近自然、了解蝴蝶生態的理想場所。如今,在深圳公園的各個角落,不時能看到沉浸在公園裡探索蝴蝶蹤跡的市民。
2024年舉辦的首屆深港觀蝶大賽,就吸引了上千名市民參與,到公園尋找「舞動的精靈」,上傳在公園裡捕捉到的蝴蝶影像,以此了解蝴蝶傳奇的一生,關注和保護生態環境。

斑蝶是具有遷徙行為的主要蝴蝶科類,每年斑蝶會以成蟲形式過冬,壽命較其他蝴蝶長,並會選擇在樹林及山谷中聚集,以度過寒冷的冬季。
斑蝶標放是指網捕會遷徙的斑蝶、在其翅膀寫下標記、再放回大自然的動作,有利於追蹤蝴蝶遷徙的路線。
2024年10月25日,深圳首次斑蝶標放行動舉辦,意味著深圳作為內地首個開展斑蝶標放工作的城市也加入到國際斑蝶標放網路中來,深港兩地可就此交流及分享斑蝶遷飛大數據,有利於蝴蝶保育專家學者們更清晰了解斑蝶在亞洲的遷徙路線,解開斑蝶遷徙之謎。
▲2024年10月25日上午,在塘朗山郊野公園蝴蝶谷,深圳首次舉行斑蝶標放行動。
2022年,深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獲評「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國際榮譽,並受邀加入國際「自然城市行動平台」。
作為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深圳生境多元,山水林田湖草海要素齊全,生態系統類型多樣,保有了豐富且典型的區域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既有森林草地河流湖庫,又有濱海岩岸沙灘和灘涂濕地,表現出南亞熱帶區域南緣的植被特點。來自城市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為支撐深圳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物種多樣性方面,深圳市記錄維管植物2086種,記錄本土陸域野生脊椎動物585種。
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3種。儘管深圳陸域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但全市鳥類種類總數約佔全國的1/4,為全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著「深圳力量」。遺傳多樣性方面,深圳野生生物資源較為豐富,其中蘊藏了多樣珍貴的遺傳基因。有黃樟、浙江潤楠等資源植物1500餘種,松葉蕨、黑桫欏等野生古孑遺植物54種,短肢角蟾、深圳後棱蛇等特有物種39種,深圳巨腹蟹、深圳香莢蘭等以深圳地名命名的野生動植物有20多種。
在鋼筋水泥與綠意交織的深圳,生物多樣性的故事正以蝶翅振動的頻率悄然書寫。當市民舉起手機定格蝶影,當孩童在迷蝶小徑辨認寄主植物,深圳的「生物居民」版圖已不再局限於自然名錄——它躍動在每一次探索的目光中,生長在每一寸被珍視的棲息地里。在這裡,人與萬物共舞的序章,才剛剛開始。
🦋你在深圳的公園
見過哪些美麗的蝴蝶?
分享你的觀蝶故事吧!
期待你的奇遇記~
來源 | 晶報
記者 | 余梓宏(受訪者供圖,除署名外)
編輯 | 李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