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工作不像機器,這才是擺脫ai危機的根本出路
春節期間,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的《杭州新聞聯播》節目,創新使用ai數字人進行新聞播報。ai主持人播報新聞滴水不漏,字正腔圓、吐字清晰,甚至還配有點頭、眨眼的小動作,可謂栩栩如生,而且他們的播報做到了0失誤率。一時間,網友直呼「播音生的天塌了」「ai主持人搶飯碗」。
↑《杭州新聞聯播》ai主播小雨
的確,ai技術突飛猛進,取代工作崗位的速度超出了人們的想像。而數字人,特別是數字主持人的應用也越來越成熟,不僅是杭州的電視台,從央視到地方電視台,ai主持人、ai播報已經得到應用。但是,ai主持人會徹底搶走新聞人的飯碗嗎?能取代真正的新聞記者嗎?
這需要我們重新評估主持人、新聞記者在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把新聞主持人僅僅理解為是一個人體的「朗讀機器」,輸入什麼文字就播報什麼文字,做到100%無差錯就是優秀,那麼真人主持人肯定無力與ai主持人競爭。ai主持人可以隨時在線、永不生病、隨時加班、不用化妝、一鍵換皮膚……但是,如果我們還認為,新聞本身是關於人的事業和學問,那麼「硅基ai」不可能取代「碳基人類」的價值和新聞的力量。
舉一個例子,多年前,曾有一位電視台女主播在播報災區遇難者人數時,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直播過程中哽咽了。這一幕「直播事故」當時給了無數人不一樣的感動、慰藉、共情。因為大家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新聞主播、新聞記者是人,和受眾生活在同一個空間當中,能感受到新聞事件帶來的衝擊、震撼、憤怒、悲傷。主持人也會和受眾一起分享新春時節的祝福,長假來臨的快樂。這是ai無法提供的人的情懷以及根本性的情緒價值。
可能,ai數字人技術會演進,越來越先進,能夠越來越逼真地模擬人的語氣、神態、口吻,讓ai主持人能夠在不同的新聞當中提供更精準的表情,或嘆息,或憤怒,或悲傷。但ai數字人不是人。不妨把新聞當成一場大型「圖靈實驗」,真正的新聞哪怕使用了ai技術,但它本質還是關乎人的悲歡離合。
中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沈力老師,她被業界稱為「第一個把調門給降下來的人」。在上世紀80年代開播的《為您服務》欄目當中,她用親切、和緩的語調,與觀眾平等交流,開了主持人親民風格的風氣之先,也影響了整個行業。
回溯最近幾十年中國新聞事業中主持人角色的變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人回歸」。主播、主持人以及新聞記者和ai播報最大的不同,不是所謂表情豐富、語音抑揚頓挫,而是能體現新聞應有的在場性、親歷性和情感共通性。
面對「ai主持人0失誤,播音學生的職業危機」,應該反思:新聞當中的「人」的力量是否漸行漸遠?可怕的不是ai主持人越來越像人,而在於真人的新聞播報越來越像ai,越來越機械化、程式化,能夠頃刻間被取代。
三百年前當第一次工業革命降臨時,人們對於機器、機械理性推崇備至,甚至哲學家拉·梅特里寫出了《人是機器》,以機器比賦人,現在看來非常幼稚。如今ai掀起的人類技術大變局,正在深刻改造世界,的確也製造了一些行業的危機。
ai主持人會搶走真人主持人的飯碗嗎?面對這個問題,整個行業需要反思——怎麼提升工作的創新力、感受力、共情力?讓我們的工作不像機器,這才是擺脫ai危機的根本出路。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克鮮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