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日劇,純愛題材佔據半壁江山。先有《靜雪》以聽障人的愛情催人落淚,後有《初戀》用老套的失憶梗講述狗血又虐心的重逢故事。
雖然仍有觀眾買賬,但批量化的純愛代糖吃多了也會膩。因此,最近衝出重圍的日劇,是一部獨特的女性治癒劇,豆瓣評分一度高達9.1分——
《想做飯的女人和想吃飯的女人》

本文首發於24樓影院
這部劇可以看作美食番,也可以看作百合番,每集15分鐘的體量,輕鬆治癒,特別適合下飯觀看。
《想做飯的女人和想吃飯的女人》(以下簡稱《想做飯的女人》)改編自同名人氣漫畫,講述了女主野本和鄰居春日因美食結緣,從而萌生愛意的故事。
乍看之下,這就像是性轉版的《昨日的美食》,以同性間的生活流敘事講述暖心故事。但《想做飯的女人》著重的卻又不是真正的同性couple的生活日常,而是以美食為切入點,講述女性群體在社會和家庭中遭遇的諸多偏見和刻板印象。
故事的主角野本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她平時的興趣愛好就是做飯。

但像很多胃口小的人一樣,做完精緻的美食,上傳到社交媒體,獲得了一眾稱讚,但面前的飯卻總是吃不完,更別提做更多美食。
獨居的野本憧憬著:要是有一個人能喜歡吃自己製作的美食該多好啊!


很多人這時候會說,那就叫朋友來吃,或找個男友啊!野本也遇到了這個問題,在公司帶的精緻便當,同事會看到後會說:「你以後絕對是個好媽媽。」
但野本心裡想的卻是,明明是自己喜歡才做,為什麼總要把一切歸為為了男人?

這一內心OS說出來許多大城市獨居女性的心聲,如果美食想要有人分享,但又不想被「好妻子,好媽媽」的偏見所定義,那麼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呢?
另一個女主人公春日的出現改變了野本的窘境。
春日是野本的鄰居,身材微胖,是個大胃王。野本第一次在電梯見她,看到春日提著幾份全家桶,還以為對方要辦派對,結果一問才知,全都是她自己吃。

原來好胃口的人就在身邊,確認過眼神,野本主動邀請春日來吃自己的美食。
看著春日大快朵頤,野本的內心也感覺到滿足和幸福。
這讓她再次確認自己喜歡美食的意義,不為成為好妻子、好媽媽,只是想做就做,某個人吃了可以說句好吃就很知足。


就這樣,野本和春日組成了一對飯搭子,野本每天變著花樣做美食,春日則認真地享受每一餐,並給予野本反饋。

當然,如果劇情只是到這,大概也只是普通美食泡麵番的水平。但這部劇好看的地方就在於,它借美食拉近兩個陌生人的距離,講述女性間給予彼此的治癒和溫暖。
這種走近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慢節奏的,帶著日劇一貫的細膩和日常感,充滿了作者對都市女性心理的細密體察。
野本和春日組成飯搭子後,並不只是分享美食,也會開始在生活上給予彼此關照和幫助。



野本有時痛經無法做飯,春日貼心地買來衛生巾和止痛藥,還為野本做了最愛吃的煎飯糰。
她們也會就女性月經的困擾展開討論,春日會鼓勵野本如果扛不住可以去醫院看看,野本覺得自己也應該像春日一樣堅強些,不把難受掛在嘴邊,但春日卻告訴她,堅持不下去,就不要硬撐,要野本不用改變,保持現狀就好,雖然都是女性,但每個人不一樣。

春日看上去嚴肅冷淡,卻在與野本的相處中表現得細心又周到。每次吃飯都會自帶電飯煲來,讓野本專註做美食,自己根據自己的飯量帶飯。
春日吃野本做的美食,並不是坐享其成,她也會一起幫廚,給野本出伙食費,表達自己對美食的感受。
兩人的相處像是靈魂的共振,野本用美食治癒春日,而春日則在生活的細節上給予反饋,治癒野本孤獨的內心。

野本和春日的情感流動基於生活日常的小細節、小煩惱,充滿真實感,十分貼地;同時又帶著對彼此的理解和認可,帶著當下都市女性在社會中面臨共同處境的共鳴感。

隨著感情的加深,故事帶我們走進了春日的過往。我們才得知為什麼春日對吃飯如此執著。
春日生長於一個保守的家庭,在家裡一切以弟弟的需求為主,春日的需求總是被忽視,甚至連飯菜的待遇都和弟弟不同,經常會半夜餓肚子,爬起來自己加餐。

幼時來自家庭的傷害讓春日變得獨立堅韌,也發誓要把小時候沒吃飽的飯給吃回來。
但長大後的她仍然面臨著來自社會對女性的種種刻板印象。
比如在開頭春日去飯館吃飯時,老闆先入為主的給了春日小份米飯,而不是像隔壁男顧客的普通飯量。

春日喜歡餃子就米飯,但隔壁桌的男人告訴她餃子就酒才是最佳配搭,不能喝酒的春日最開始也會硬著頭皮點一份啤酒來迎合對方的說教。

這種發生在日常中無孔不入的對女性的說教和偏見讓劇集在溫馨治癒氛圍下又多了一絲女性視角的犀利洞察。
美食只是一個切口,它的重點其實是描摹女性的諸多隱痛,月經困擾,薪資不平等,來自家庭的忽視,來自社會的刻板印象和偏見……
也正是如此,當野本的美食被春日一口不剩全吃掉時,我們也會和劇中感動到流淚的野本無限共情,這不單是因為野本覺得自己做的美食有人喜歡,更重要的是,有人發自內心地接受這個愛做飯的自己,不會認為她做飯只為當個好妻子好媽媽。

而當野本每次都帶著滿足的眼神看著她大口吃飯時,春日也感受到了來自野本的愛意,不再有人因為她的大飯量而有異樣的眼光,而是發自內心地欣賞、認可眼前的自己。


這便是《想做飯的女人》敘事的巧妙之處,它看似是以巧合勾連起兩個陌生人的情感,但卻又通過女性視角,和諸多背景細節道出其中的必然性。
百合劇情是錦上添花,也是順水推舟,當社會的偏見和束縛剝落,兩個同樣真摯,熱愛生活的女性相見,生髮出的種種羈絆既令人歆羨,也給人治癒。
它讓我們看到,原來,真正的默契和感同身受真的存在;原來,真正的愛意來自彼此的「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