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對女人們的告誡:做媳婦,婆婆對我好不好,我根本不在乎

所有的關係都是相互的,婆媳之間也不例外。

你對我好,我感恩於心。我對你好,是反哺於你。

所以才有那句經典的俗話:

先有婆婆,再有媳婦,前十年看婆婆,後十年看媳婦。

婆婆首先對兒媳婦好,對兒媳婦付出真心實意,將來婆婆老了,兒媳婦反過來再回饋婆婆。

這是一種情感付出,也是一種情感投資。

楊絳和錢鍾書是自由戀愛,得知兩個人在一起後,錢家對楊絳表現出了最大的喜愛。

尤其是婆婆錢母。

錢母對楊絳的評價是:鍾書痴人有痴福。

錢父在病逝之前,問錢母以後跟著哪個兒子住,錢母說,我跟著季康。

季康就是楊絳。

一個婆婆對兒媳婦的最高認可,不外乎是,覺得兒媳婦比兒子還可親,還值得信任。

楊絳也很感激婆婆的喜愛和認可,和婆婆之間也一直相處非常融洽。

楊絳不喜歡聊家長里短,但她是婆婆最好的聽眾。

她也心甘情願放下手中的書,幫婆婆縫縫補補。

傳統大家庭的兒媳婦,勞累而辛苦,楊絳卻永遠是樂呵呵的。

她覺得自己得到了愛,也理所應當的要付出愛。

所以一個高知女性和一個傳統老太太,竟然出奇地和諧融洽。

婆婆和兒媳婦不是天然的血緣親人,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

很多人婆媳關係處不好,最大的問題是,對對方的期望值太高。

婆婆希望兒媳婦把自己當親媽。

兒媳婦希望婆婆把自己當親女兒。

可是,婆婆和兒媳婦沒有天然的血緣關係,兩個女人走到一起,成為一家人,不過是因為中間有一個共同的男人。

天然的血緣關係產生的親情,和姻親關係產生的親情,是兩個完全無法等同的關係。

把婆婆當親媽?不可能。

把兒媳婦當親閨女?很難。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放低期望,才能看到彼此的好。

身邊有一個朋友,就很懂得這一點。

婆婆幫她帶孩子,她很感激。

婆婆幫忙打理家務,她會真心實意說謝謝。

婆婆在力所能及之內給他們經濟支援,她會實實在在的銘記於心。

所以她也會時時刻刻反哺婆婆的好。

吃穿用度,衣食住行,她都會主動想到婆婆。

她說: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一個朋友,總是想著你,記掛著你,在你需要的時候幫助你,你會怎麼辦?你肯定會感激,會感恩,會想著回報。

那麼,當你的婆婆就是這樣的一個朋友吧。

朋友對你好,你必然會對朋友好,禮尚往來的事。

用對待朋友的心態來對待婆婆,一切就簡單多了。

相處起來也會更容易。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代際衝突」。

意思是,兩代人因為出生時代不同,生活環境不同,而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產生巨大的差異。

在這種情況下,兩代人之間就很容易產生各種生活矛盾。

代際之間的差異是無法抹平的,因為代際差異而產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理解多包容。

婆媳之間尤其如此。

當下的很多兒媳婦,習慣性的對婆婆期望過高,對婆婆的要求過高。

只要婆婆做出一些不滿意的事情,就會嫌棄,就會厭惡,就會覺得婆婆老土,守舊,跟不上時代。

其實,婆婆的老土守舊是必然存在的,長江後浪推前浪,是自然規律。

你改變不了,就只能接受。

每個人都會有時代和成長的局限性,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將心比心,問題就會簡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