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常言道:「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幾人?」
要是想交朋友,那滿大街的路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只不過,這裡邊有多少人,可以成為我們的知己呢?少之又少。或者說,一個都沒有。
朋友越多,未必意味著人生越好。有可能,生活裡邊大部分的麻煩、是非、矛盾、爭執,都是所謂的朋友帶來的。
你過得好,朋友對你羨慕嫉妒恨,或者不惜道德綁架你,來逼你借錢。甚至於,對你產生了「見不得人好」的心理。
你過得不好,朋友非但不會幫助你,還有可能對你落井下石,比外人還要不如。如此關係,真的是「不要也罷」。
人生經驗:朋友越少,日子越好;朋友越多,吃虧越多。
02
一個問題:對於朋友這個群體,我們究竟是重視數量,還是重視質量?
答案有且只有一個,重視質量。一個高質量的知己,抵得過一百個低質量的朋友。
相信每個人的微信上,都加了成百上千個好友。那你認為,這成百上千個好友,又有多少人可以給予你幫助呢?
掰指頭都能數清楚。一百個微信好友裡邊,能有一個可以聊得來的朋友,就已經阿彌陀佛了,更別說什麼給予幫助了。
聊得來的朋友尚且稀少,那可以給予幫助的朋友,只會更少,甚至沒有。
在網路上,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真遇到困難的時候,翻遍朋友圈,也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尋求幫助的人。
現代人的社交,基本都重視數量,而不重視質量。他們洋洋自得,認為自己朋友眾多,人脈眾多,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他們錯了,沒有質量的人脈,那是毫無意義的。出了事兒,誰認識你呢?
03
低質量的朋友越多,越是給生活添堵。
年輕的時候,身邊人都跟我們說,要「多個朋友多條路」。
對於這個觀念,我們深信不疑,認為朋友多了,道路一定會更多。於是乎,我們會拼了命去社交,哪怕在酒桌上喝得不省人事,也毫不在意。
通過如此方式,我們確實交往了不少朋友,還加了他們的微信。到頭來,我們得到的,真的比付出的,還要多嗎?
並非如此。99%的人,都是付出的,比得到的還要多。比如說,你付出了真心,別人未必會付出真心,大概率還會算計你,套路你。
所謂「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就是這個道理。你對別人好,別人未必會對你好,這都是不好說的。
低質量的朋友越多,被傷害、辜負的概率就越大。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你永遠都不知道,對方的腦子裡,究竟在想什麼。
04
要是交不到高質量的朋友,那就選擇一個人獨處。
低質量的社交,永遠都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人與人之間打交道,要麼溝通感情,要麼交換利益。這兩點,肯定要佔任意一點。如果一點都不佔,相信這段關係就沒有價值。
一個現實:你認識了老家的一眾親戚,還對他們特別好,難道說,他們就真的對你真心相待,或者感情深厚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跟大部分親戚的關係,既沒有深厚的感情,也沒有可以交換的利益,大家不過是「熟悉的陌生人」罷了。
熟悉,是因為大家還有一定的血緣關係。陌生,是因為大家都沒有任何的感情聯繫。本質上,跟大街上的陌生人差不多。
與其跟陌生人相處,還天天逢場作戲,造成精神內耗,不如選擇斷舍離,享受一個人的獨處,簡單清靜過日子,要更有意思。
05
寫到最後
朋友越少,日子越好;朋友越多,吃虧越多。
低質量的朋友少一點,我不用對你逢場作戲,你也不會對我產生什麼壞心思。大家都各走各路,日子會好過很多。
低質量的朋友多一點,你阻礙我,我也阻礙你,大家都跟敵人一樣,鬥來鬥去,還相互套路,結果不過是兩敗俱傷。
朋友,不要求數量,只要求質量。就跟美食一樣,口味不錯,哪怕數量稀少,也顯得珍貴。口味差勁,哪怕數量再多,也沒有人會下筷子。
往後餘生,沒必要奢求更多的朋友。朋友什麼的,有就有,沒有就算了。比低質量的朋友更重要的,是簡單、清靜、舒服、順心的獨處生活。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