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請勿轉載。
她是女兒、妻子、外婆,是被嵌在「家庭」這座機器上的一個陀螺。
她被暴力傷害,活成了婚姻里的"出氣筒"。不但經濟上被「aa制」剝削,生活中還是免費保姆----洗全家人的衣,做所有人的飯,打掃衛生,帶孩子,還要打零工補貼家用。
最終,她選擇"出逃",用方向盤丈量了2.8萬公里土地,狠狠撕開了中國女性在婚姻圍城中的真實處境。
她就是電影《出走的決心》的原型,一個56歲開始自駕游,足跡踏遍中國20多個城市的普通女性----蘇敏。
最近,由今日頭條出品,竹內亮導演的《她和她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走進了蘇敏的生活。
發現她的故事更像一面多稜鏡,折射出當代女性在傳統與現代夾縫中的生存圖景,再次引發大眾對性別角色、婚姻本質、生命價值等核心命題的深度思考。
01
從「出走」到真正「走出」:女性覺醒,先要突破母職困境
竹內導演第一次見到蘇敏是在鄭州,她最初出走的地方。
男人志在四方,女人的出走卻需要漫長鋪墊。
他問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故事中的前夫,還有你,都是真實的嗎?比如之前在超市工作,丈夫釣魚之類的。"
蘇敏說:都是真實的。
竹內導演提出,要跟她一起到過去生活的地方走一走。沒有想到蘇敏的第一反應不是「可以」,而是停頓了一下。
猶豫再三,她帶竹內去了之前生活的小區,卻只在樓下站立片刻,努力擠出一份無所謂,嘴裡說著「有什麼好看的」,很快走開了。
看得出,雖然從家裡出走已經五年,但是真正走出生活陰影,卻並不容易。長達38年的婚姻中,她蜷縮在"妻子"、"母親」的身份繭房裡,傷害很大。
在女兒家的客廳里,她對竹內講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很多次想離婚,初中怕孩子叛逆,高中怕影響孩子考大學,後來又怕單親家庭影響孩子婚姻。
她讓記者看了她手上的傷疤,很深。那是老公又一次指責她做得不好時,留下的印記。她擠壓的情緒爆發,拿水果刀捅了自己。她被送到醫院,被告知得了中度抑鬱症。
痛苦到極點,才決定出走。
她開始打零工,學駕照,貸款買車,為新生活做準備,卻被各種突發事件,困住腳步。
比如,女兒預產期要到了,離不開;女兒剛找到工作,沒人帶娃,去不了......為了女兒、家庭,她一次次妥協、讓步,放棄對自我的追尋。
直到有一天,她的女兒勸說父親:讓她怎麼開心怎麼活吧。蘇敏只說了一句「我走了」就再也沒有回來。
蘇敏只有一輛車,一個帳篷,卻如鳥兒出籠,感到了自由。
走出社會時鐘規訓的母性軀體,女性蟄伏的獨立人格才能真正蘇醒。
蘇敏的覺醒不是突發奇想,而是量變到質變的生命自覺,是女性主體意識歷經歲月沉澱後的必然迸發。
這份改變的勇氣,是女性對壓迫的挑戰,和對前路的重新定義。
02
從「被定義」到「自定義」:懂了自洽,就找到了最好的生活方式。
竹內導演第二次見到蘇敏,是在桂林的世外桃源景區。
跟拍她生活的周邊,發現走出家門後的蘇敏,和之前判若兩人。她和遇見的人都在親切交流,自由放鬆。
比如,遇到一位老漁民,她會問:「你打漁要賣的嗎?看不出你已經七十歲,還以為你六十多。」
她說,走出家門,心情不一樣了。
她開始在乎自己的感覺。原先的生活,吃一口辣椒,都需要爭取。現在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用看別人臉色,不用考慮他人的感受,也不用擔心被挑剔。甚至連洗衣服都是快樂的,可以不用給老公洗。
不同的生活式,遇見的是不同的生活。開始對自己百分之百的接納,也開始百分之百接納別人。
她坦言,如果不是走出來,她絕對不會相信人是可以無條件的相互幫助的,是可以付出愛,獲得愛的。
一開始出來,經濟上有困難,為了賺取一點生活費,她開始自學剪輯,用視頻記錄自己的生活。沒想到竟然獲得2000餘萬短視頻粉追隨,創造了超10億次的話題閱讀量,構成數字時代特有的聲援矩陣。
有人在她遇到困的時候伸出援手,有人給她送來吃的,還有人為她提供露營信息。
「56歲阿姨出走自駕游」成為了現象級,蘇敏成為很多人的偶像,活出了另外一個自己。
她開始一邊游山水,一邊上綜藝,出書,拍大片,甚至她的故事還被拍成了電影《出走的決心》,點燃了全網對當下女性生存困境的大討論。
有兩條留言讓她記憶深刻:
有一位女性的留言說:「羨慕你還會開車,我們想出去也沒有能力。我們分散在中國的鄉村、城鎮,是別人的妻子、媽媽、女兒,逃離不開,只能繼續忍耐。」
還有一位女孩留言說:看了電影之後,爸爸第一次給媽媽倒了一杯水。
那輛被網友稱為"自由號"的房車,承載著整個社會的觀念變遷,除了讓女性在柴米油鹽中的點滴突破,也在方向盤後的每一次轉彎,讓她們褪去糟糕的生活,越來自洽的去掌握自己的人生。
03
從「AA制」到「付費離婚」:主動打碎枷鎖,才能構建自己的世界。
婚姻里,女性接受了太多壓抑。
竹內導演問蘇敏:他真的打你嗎?
蘇敏說:真的打。
竹內導演知道其實關於家暴的問題,一直有人質疑蘇敏誣陷自己的老公。直到離婚後,一位記者採訪了她的老公「為什麼會家暴妻子」。
他說,吃飯的時候,別人對著菜咳嗽了一嗓子,就抬手打了妻子,而且直言,就是不想讓她吃。打女人在他這裡天經地義,是泄憤,是理所當然,沒有一點自責和慚愧,才讓蘇敏第一次獲得了理解。
蘇敏是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她做的飯菜色香味俱全。
竹內導演對她的廚藝讚不絕口。他說,他們這一代人,媳婦已經不會也不想做飯,大部分都是男人做飯,有時候被媳婦罵也是家常便飯,卻都覺的是幸福。
蘇敏笑著說:婚姻不是搞敵對。這樣是不對的,婚姻應該是兩個人互相平等的,家務分擔,為對方考慮,才能更和諧。
她對婚姻,始終抱有希望。直到,前往玉溪撫仙湖旁的停車場,走國道時間長,一個人有點害怕,她選擇走高速,花了81塊。高速ETC綁定的是老公的卡,他第二天就來索要扣費。
蘇敏對竹內導演說:「跟了一個人半輩子,花了他81塊錢,還要要回去。真是很傷心。」
真實的情況更糟糕。結婚三十多年來,這位老公既不上班,也不做飯,也不管孩子,還要對蘇敏喋喋不休指責、奚落和挖苦。
這個家裡什麼東西都是aa制,蘇敏不知道丈夫收入多少錢。他也不允許蘇敏使用他的任何東西,這樣的生活令人窒息,甚至連他們的女兒也患上了抑鬱症。
後來,蘇敏和余秀華一起上綜藝,余秀華說了一句話:蘇敏,我告訴你,沒有離不掉的婚!
這句話響在蘇敏耳邊,她在星空下憤怒的把自己的手機摔了,做了一個決定:主動回去離婚。
甚至丈夫獅子大開口,她也一點一點的把離婚費用談到了16萬,最後獲得了自由身。
拿到了離婚證,休內導演問她:"給他錢了嗎?心態怎樣?"
蘇敏說:"很好啊!我先給他錢,然後再去辦的離婚證。沒有遺憾了,最起碼最後的時間選擇了自由身,可以無拘束的去過我想過的生活了!"
魯迅在評論《出走的娜拉》時曾經說:「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出走後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這個時代不一樣,生活的多元話讓女性有了第三種選擇,掌握經濟權,主動出擊,放棄不適合的感情,敲碎更深層的文化枷鎖,然後,構建自己的新世界,過上自己能夠掌握的生活。
▽
紀錄片的尾聲,蘇敏走上《新世界》的舞台,做了一場新女性的演講。她認真的背稿件,對外界的肯定很自豪。
演講台上,她痛快的對過往總結說:「今後,我的路上只有出發,沒有出走,明天我還要出發!」
這一幕,激勵了台下的很多女性。
竹內導演也問了蘇敏一個更尖銳的問題:"如果有一天不火了。怕嗎?"
蘇敏很輕鬆的說:"怕啥呢?花無百日紅。不火就不火了。「
此時的蘇敏,深深領悟了生命最本質的東西:每一個人最終的歸宿,都是自己。
她告訴女孩們,人是自我命運的創造者。人生沒有最晚的開始,等待他人拯救,不如主動邁出一步,挖掘自己的潛力,重啟人生。當年獲得了經濟獨立,思想獨立,才能把人生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她和她的故事# #頭條深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