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2025年03月14日22:03:09 情感 1465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 天天要聞

文|小雯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總有一些人,他們和父母的關係,既不像電視劇里那樣溫馨,也沒有驚天動地的衝突,而是一種若即若離的冷漠?他們很少主動聯繫家裡,回家也只是例行公事,談話寥寥無幾,甚至對父母的關心都顯得客氣又疏遠。過年時候,我們都很想回家,但是他們寧願在外地待著也不願意回家過年,他們並不覺得一個人在外地有多苦,反倒一想到要回家,就開始頭皮發麻。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可能你心裡會有一個聲音:「我也想親近他們,但就是親不起來。」 你可能會羨慕那些能和父母推心置腹、無話不談的人,但你發現,自己做不到,甚至每次嘗試靠近,都會被某種無形的牆擋住。

親愛的,這,並不是你的錯,而是心理學上的 「失望性情感隔離」 在起作用。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 天天要聞

01. 你不是不想親近,而是一次次的失望,讓你學會了遠離

「失望性情感隔離」(Disappointment-Induced Emotional Detachment)是指,當一個人長期在重要的親密關係中遭受忽視、傷害或冷漠,他的大腦會自動建立起一套保護機制——減少投入,降低期待,甚至刻意疏遠,以減少受傷的可能性。

小時候,你可能也曾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可現實卻讓你不斷受挫。你或許經歷過:

  • 傷心難過時,想找父母傾訴,卻換來一句「有什麼可哭的?」
  • 取得好成績時,期待被表揚,卻被一句「這不是應該的嗎?」澆滅了喜悅
  • 遇到問題時,想尋求幫助,卻被反問「你怎麼這麼笨?」
  • 甚至連表達自己的想法,都會被直接否定:「你還小,懂什麼?

每一次你試圖靠近,都被一盆冷水潑回去。

你會漸漸明白,父母並不懂你的情緒,也不會給予你想要的溫暖。於是,你開始學會忍耐,學會不再表達真實感受,學會在父母面前隱藏自己。

這不是冷漠,而是一種自我保護。是的,當一個孩子失望多了,心自然也就慢慢關上了。

尤其是,當你發現,不管自己做得再好,父母的標準永遠在提高;不管自己多難過,他們都不會真的關心你的感受。於是,你開始了習慣性地對他們報喜不報憂,甚至連「我很好」都變成了一種敷衍。

是的,你心裡一定經常對自己說:與其一遍遍期待,再一遍遍失望,不如乾脆不要期待。

這,就是「失望性情感隔離」形成的原因。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 天天要聞

02. 你不是不孝順,而是長期的情感匱乏,讓你學會了「理性盡孝」

很多人說:「父母再不好,他們也是生你養你的人,你怎麼能對他們冷漠呢?」 但事實上,親子關係,並不是單方面的恩賜,而是雙向的連接。

當你從小缺少真正的關愛,你會發現,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慢慢就會變成一種責任感驅動的「理性盡孝」:

  • 你會給他們錢,會照顧他們的生活,但不會主動分享自己的情緒;
  • 你逢年過節會回家,但更多是出於「應該」,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期待;
  • 他們生病時,你會盡到子女的責任,但你不會主動撒嬌或依賴他們;
  • 你會關心他們的健康,卻不會像朋友那樣和他們聊天、談心。

這種狀態,不是不孝,而是一種被迫的「情感降級」

當你從小就得不到溫暖,你長大後自然不會本能地去索取溫暖,也不會主動地給予他們情緒價值。

你對他們沒有恨,但你也沒有太多愛。於是你選擇了一種折中的方式:既不遠離,但也不親近。

我知道,這,是你能給自己找到的最合適的平衡。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 天天要聞

03. 你不是故意冷漠,而是你早就學會了「有些愛,是不可得的」

有些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有些人被父母傷害過,長大後依然和父母關係很好?而你就不行呢?」

我想,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能不能「和解」這件事,取決於父母是否願意做出改變。

有的人,他們的父母后來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願意改變,願意真正傾聽孩子的心聲,於是孩子也願意重新靠近。

但有些人的父母,從未改變,也從未承認自己有問題。甚至他們會反過來指責你冷漠,覺得你「沒良心」,卻從未想過你為何會變成今天的樣子。

如果一個人曾經受傷,但後來得到了彌補,他的心就能慢慢癒合。但如果一個人曾經受傷,他表現了出來,卻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他後來又傾訴了一遍,還沒有得到心疼,那他就只能靠自己封閉內心,才能避免自己繼續受傷了。

是啊!有些父母也許總是喜歡維護自己的權威,總是不肯放下架子,真心地考慮一下你的感受,那你讓孩子還怎麼親近你?

有很多時候,不是你不願意靠近,而是你知道,這種關係,無論怎麼努力,永遠只能停留在表面。

你早就看透了,有些愛,是不可得的。那既然如此,就不如不去強求。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望性情感隔離(為什麼有的人和父母不親?) - 天天要聞

04.梅娘說:如果你也在經歷「失望性情感隔離」

如果你讀到這裡,發現自己的情況和文章描述的一樣,請你知道:你並不孤單,也並沒有錯。
你的冷漠,不是你的性格問題,而是你曾經一次次受傷,最後被迫建立的心理防禦機制。

你不需要強迫自己「熱絡」,也不需要迎合別人的期待去假裝親密。你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方式,與父母保持合適的距離。

你不需要去控訴父母,苛求他們改變,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你的人生不應該被童年困住。

你可以選擇去修復自己,去建立新的、更健康的情感連接。你可以去尋找那些真正懂你、珍惜你的人,而不是一味沉浸在無法改變的關係中。

親情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東西。你不需要讓他們來定義你,且你不欠任何人一個完美的自己,但你欠自己一個溫暖而自由的人生。

與你共勉。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人活一輩子,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只有兩樣,願你早點醒悟 - 天天要聞

人活一輩子,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只有兩樣,願你早點醒悟

人活一輩子,感覺看起來很長,其實只是眨眼閉眼的功夫,就已經走到了終點。這一生看似擁有很多,然而到了生命歸途時,還能夠緊緊握住的卻只有寥寥。人到了一定階段就會發現,我們這一輩子都在兜兜轉轉,得到又失去,到最後真正擁有的也許不是錢,也不是感情。
女性選擇:不只有婚姻,還有千萬種活法 - 天天要聞

女性選擇:不只有婚姻,還有千萬種活法

/ 01 /生活選擇的不只是品質,還有自我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說,從出生開始,女性就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既被灌輸了種種表現焦慮和慾望的說辭,又矛盾地被消極觀念所困擾。
男女之間,夫妻生活里,比給錢更重要的是給以下三種東西 - 天天要聞

男女之間,夫妻生活里,比給錢更重要的是給以下三種東西

失業了最近大環境不好,許多人失業了,沒有工作,有些夫妻之間,男人也失業了,家裡的頂樑柱也失業了,不少女主人就會焦慮,煩惱,甚至會抱怨,不開心,告訴姐妹們一定要保持好心態,不要糾結,身體健康才是晨大的財富,男人失業了,不能給錢,但是他可以給你
她對前夫恨之入骨,但她又感謝前夫和她生了一個女兒 - 天天要聞

她對前夫恨之入骨,但她又感謝前夫和她生了一個女兒

昨天去前村房屋中介B那裡小坐一會。我聽中介B50多歲小姐妹A中氣十足地說:「雖然我的婚姻一地雞毛,最後吵吵鬧鬧離了婚,但我還是感謝前夫和我生了一個女兒」。這話聽來有點漏洞百出奇奇怪怪荒誕不經?讓人詫異?難道是現在的女性忘了婚內恨仇,變得這樣
三十度的夏夜,我連開空調的資格都沒有》 - 天天要聞

三十度的夏夜,我連開空調的資格都沒有》

凌晨一點被熱醒時,手機還停留在他傍晚的語音。"家裡電費是大風刮來的?空調開到後半夜,你不出錢當然不心疼。"我盯著天花板上轉不動的吊扇,汗順著太陽穴往下淌。這個月的話費催繳簡訊剛發過來,孩子的興趣班費用還欠著,冰箱里只剩下半袋快過期的挂面。結
當曖昧被誤解:女生說「差不多」背後的明白事兒選擇 - 天天要聞

當曖昧被誤解:女生說「差不多」背後的明白事兒選擇

好多人瞅見女生在感情里搞曖昧,就覺得是玩欲擒故縱那套,好像說話留三分、距離忽遠忽近,都是算準了的套路。但你要是拋開那些性別偏見仔細琢磨:現在女生願意待在曖昧期,壓根不是被動陷進去的糊塗賬,而是摸透了感情里的門道後,給自己設的一道清醒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