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別和親人較勁

2025年02月11日22:10:27 情感 6860

永遠別和親人較勁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家劉禾粟曾走訪過100個家庭,他得出了一個結論:

一個家庭的未來,其實取決於家人間的相處模式。

有些家庭遇事就吵,總跟家人較勁,這樣的家往往容易分崩離析;

而那些興旺的家庭,家人間互相包容,很少會計較。

跟家人較勁,傷神又勞心,壓根就沒有過好生活的心力。

無論何時,永遠都不要跟重要的人,計較不重要的事。

01

  • 別和父母較勁,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劉震雲在《一句頂一萬句》中說:

「人要一賭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氣著別人,也耽誤了自己。」

一個家最大的不幸,就是錯把跟父母較勁當成解決問題的方式。

作家麥家在書中講過自己的故事。

他從小就因為出身不好,常被人欺辱。

有次,麥家被揍到鼻青臉腫,他忍不住還了一拳。

等到父親提著扁擔趕來時,他以為有了依靠。

結果父親不僅沒有安慰他,還重重地甩了他兩耳光,拿扁擔打他。

麥家忍不住在心裡咒怨著:「父親,我恨!恨你!咒你死!」

此後的歲月里,他將近20年,沒有和父親說過一句話。

後來,等他也當了父親,這才明白了為人父母的不易。

可他想再叫一聲爹時,父親卻已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直到去世,都未認出過他。

回想起過去,麥家後悔莫及。

有多少人用一生的時間跟父母計較,讓一段本該消散的往事,成了永久的遺憾。

父母終究跟我們隔了幾十年的歲月,你無法指望他們能讀懂你的心思。

跟父母生氣,只會傷了他們的身,寒了他們的心。

作家蘇心剛畢業那年,為了找工作,父親帶她串了不少門。

每回提著一袋水果上門,然後就厚著臉皮聊工作的事。

那些人要麼直接下逐客令,要麼隨意敷衍兩句。

蘇心受了幾次冷眼後,便打定主意不再去。

後來,父親好不容易才託人給她找了份工作。她卻嫌工作不好,此後的幾年裡,一直在跟父親生氣。

只要在家,她就故意不理睬父親。

直到有一次,她跟母親抱怨起此事。

母親說:父親給她找工作那些日子,天天晚上睡不好,只能拉下臉去求人。

彼時,她才開始理解父親:一輩子耿直,卻為了她低頭求人,不知內心要承受多大的煎熬。

《都挺好》中,有句台詞:

「我們等了一輩子,都在等父母一聲抱歉;

父母等了一輩子,都在等我們一聲謝謝。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等到。」

我們是第一次做兒女,但他們亦是第一次做父母。

很多時候,你心裡的那份計較,他們不一定會懂。

對父母多些包容,少些較真,才是最頂級的孝順。

永遠別和親人較勁 - 天天要聞

02

  • 別和伴侶較勁,他們是陪伴你最久的人。

看過一檔情感調解節目。

有對夫妻結婚多年,卻近兩年都沒跟對方說過話。

在調解員的勸解下,他們才道出緣由。

原來丈夫嫌棄妻子不關心自己,辛苦加夜班,連問也不問一句。

妻子也抱怨對方什麼事都不說,加班不提前打招呼,給老人拿錢也不說。

兩人只要一碰面,就沒完沒了地爭吵,再往後,乾脆賭氣冷戰。

從最開始幾個小時互不搭理,發展到半個月都不講一句話。

雖然夫妻倆住在同一屋檐下,卻各玩各的手機,沒有任何交流。

如果遇事就較勁,最終,不過是贏了道理,輸了感情,得不償失。

真正幸福的家庭,從不會一味較勁,而是該低頭時就低頭。

作家林語堂和妻子廖翠鳳性格迥異,經常會產生矛盾。

有次,廖翠鳳在廚房做飯,林語堂見狀忍不住說:你試試左手拿鏟子,這樣做出來的飯菜才香呢。

廖翠鳳當時正鬧脾氣,便置氣說:趕緊滾出去,別在這裡啰唆。

當時兒女們聽到廚房的動靜,都伸長了脖子朝裡面張望。

要是別人遇到了這種情況,都覺得丟了面子,非要反駁幾句才肯罷休。

林語堂卻笑著跑出來,對孩子們說:我們都要聽媽媽的話。

正因他的主動讓步,讓整個家庭幾十年來一直幸福和順。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里寫過這樣一段話:

好的婚姻,該演的戲要演,該裝的糊塗得裝,該和解的和解。婚姻本是一場合作,誰先睜眼,誰就輸了。

牙齒和舌頭在一起,尚且有磕碰的時候,更何況是家人之間的相處。

要明白,這輩子能陪你最久的人,只有伴侶。

無關痛癢的小事,彼此「裝聾」;不傷大雅的細節,多多「裝瞎」。

適當抹平一些稜角,日子才能更和諧。

永遠別和親人較勁 - 天天要聞

03

  • 別和孩子較勁,他們的大腦還沒發育好。

錢鍾書的女兒錢瑗,在37歲時遇見了第二任丈夫楊維成。

那時,楊維成已有一雙兒女,大兒子楊宏建剛滿18歲。

這樣的重組家庭,矛盾重重,隨時都會爆發。

但錢瑗卻用自己的大度和真心一次次化解了爭執,征服了兩個孩子的心。

一開始,孩子並不歡迎她,經常賭氣跟她冷戰,還故意搞些小破壞。

她也從不會計較,而是一心一意地對他們好。

在錢瑗看來,跟孩子們相處,最忌諱計較。

要知道,跟孩子較勁,不是教育,而是泄憤。

父母跟孩子做對抗,其實就是把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面。

到頭來,或許贏得了一時,卻會讓孩子記恨一生。

作家韓濤,分享過自己跟兒子的故事。

有次,兒子為了提前玩ipad,便隨意在畫畫作業上畫了幾筆應付過去。

韓濤見狀,忍不住批評道:「你不想畫就別畫,隨便敷衍幾筆,是湊合了事,你把它拿走吧。」

結果兒子非但不認錯,反而硬著脾氣頂了上來。

父子倆各有各的脾氣,頓時就僵持在那裡,誰都不願意服輸。

過了會兒,韓濤就意識到這是在跟兒子做無用的鬥氣。

於是,他放緩了語氣,耐心跟兒子解釋:

「爸爸很喜歡你的畫,但你好不容易畫了一幅畫,卻沒有用心畫,實在太可惜了。」

一番話下來,兒子不僅收了脾氣,還主動提出要重新畫一幅。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說:

「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說到底,孩子的腦子還沒發育好,和他計較豈不是比孩子還要幼稚。

養育孩子,不僅要養,還要育。

真正高情商的父母,從不會端著父母的權威跟孩子計較,而是願意放低聲音教育孩子。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跟隨父母的腳步,不斷蛻變,成長得更加耀眼。

蔡康永說過一個觀點:

人與人之間有一個情感賬戶,每次讓對方開心,存款就多一點;每次讓對方難過,存款就少一點。

其實,家庭成員之間亦是如此。

一個家如果不斷儲蓄感情,互相包容體諒,那這個家一定會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反之,如果一個家總是消耗情感賬戶,彼此賭氣較勁,這個家便會千瘡百孔。

往後的日子裡,多給家人一點耐心,少跟家人賭氣,家庭自然就順了。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升米恩,斗米仇,境遇會引起心理扭曲 - 天天要聞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升米恩,斗米仇,境遇會引起心理扭曲

講述人:齊姐。齊姐約我見面,一見面齊姐竟淚流滿面,情緒劇烈波動,說不出話來。我安撫了齊姐好一會,齊姐才平靜下來,對我說,你知道楊靜吧!我說知道,她不是你閨蜜嗎?你倆好了幾十年,穿一條褲子還嫌肥,怎麼她去世了嗎?齊姐說,她沒有死,我現在恨不得
親戚朋友之間,最容易反目的,往往是這3種時候 - 天天要聞

親戚朋友之間,最容易反目的,往往是這3種時候

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大家通常都覺得親戚朋友是自己最可靠的依靠,這份情誼就應該像大石頭一樣穩穩噹噹的。有親密的親友關係,確實能給生活帶來很多溫暖和力量,讓人走在路上不孤單。可現實常常很殘酷,在一些特別的時刻,看著特別牢固的親友關係,也會一下
人到中年才發現,日子越過越好的人,喜歡說這幾種話 - 天天要聞

人到中年才發現,日子越過越好的人,喜歡說這幾種話

生活里,咱們常聽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話的力量可不小。積極向上的表達,常常能給咱們帶來想不到的收穫,既能讓別人開心,也能讓自己心情更舒暢。可有些人就愛抱怨、指責,說出來的話像刀子一樣傷人,不光破壞了人際關係,自己生活的氛圍也
你遲早會發現,那些「不怕事」的人,有這幾種頂級心態 - 天天要聞

你遲早會發現,那些「不怕事」的人,有這幾種頂級心態

生活里,大家常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覺得低調做事,盡量別惹麻煩,日子就能安穩順溜。確實,這樣的處世法子能少很多無謂的紛爭,讓咱日子過得比較安寧。不過,總有些人,碰到事不但不躲,還主動迎上去,表現出「不怕事」的態度。這種做法看似和一般的不一
老總手機里的10086,竟然是另有乾坤 - 天天要聞

老總手機里的10086,竟然是另有乾坤

總經理在外面有了小三 每次小三給他打來電話,他老婆不但不吃醋,反而還高高興興的讓他快去。那這是為什麼呢?喜歡的請點贊關注,我們一起接著往下看。王大權是一個40出頭的企業老總,在他所掌管的這個千人大廠里,王大權是大權在握,說一不二。
當「好友」成了局中人:一場社交的鬧劇與人性的荒誕 - 天天要聞

當「好友」成了局中人:一場社交的鬧劇與人性的荒誕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會在不經意間走進你的生活,然後在某個瞬間,讓你看清他們的真面目,讓你深刻地感受到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今天,我就要講一講這樣一段讓我無比失望的經歷,一段讓我對所謂「朋友」徹底寒心的故事。大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