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刻開始幸福》作者:岸見一郎
在上一節我們說到,走向幸福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喜歡自己,勇敢做自己,為自己的所有選擇承擔後果。那麼,在本節我們來看看,身處於社會當中,我們應該如何平衡自我與社會的期待,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何平衡自我與社會期待
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海神波塞冬在人間有個兒子,名叫普洛克路斯忒斯,是個以殘忍著稱的強盜。
他在雅典城外開了一家黑店,店裡有兩張鐵床,一張很長,一張很短。
每當有旅客投宿時,普洛克路斯忒斯會根據旅客的身高,強迫他們躺在不同的鐵床上。長得比較矮的旅客,會被用力拉伸身體,直到符合長鐵床的長度;長得比較高的旅客,會被他砍掉多餘的部分,以便適應短鐵床的長度。
這種暴行使他獲得了「鐵床匪」的稱號,許多人對他畏懼不已。
後來,希臘英雄忒修斯將他擊敗,並強迫他躺在短鐵床上,砍掉了他的下半身,從而為民除害。
再之後,「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成為了一個經典比喻,用來形容對個體不合理的標準或強制性的要求。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並不少見。社會為我們設定了各種「理想模樣」,我們往往被迫去迎合這些標準。
比如說,每年高考過後,許多學生在填報專業時,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從世俗的角度看,選擇所謂的熱門專業或是就業相對穩定的專業,是更為聰明的決定。即使許多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也可能為了符合社會標準而妥協。
然而,這樣的選擇真的是明智的嗎?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學習不喜歡的專業,從事不感興趣的工作,往往會讓人感到痛苦。可能有些幸運的人,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新的興趣,但對許多人來說,這種被動的選擇,可能會導致職業上的迷茫和倦怠。
放眼時代來說,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需求總是飛速變化的。就像十年前的熱門領域,如金融、土木工程等,到了現在,已經逐漸失去它們的光環。而諸如人工智慧、數據科學等當時看似冷門的領域,又成為了新的熱門。
這說明,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地追逐社會標準,而忽視了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未必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選擇專業時的妥協,只是冰山一角。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顯形或隱形的壓力,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選擇。比如,受容貌焦慮的影響,人們不惜犧牲健康,去迎合流行的審美標準;受攀比心理的驅使,人們盲目追求消費,從而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
我們做這些事情,很難讓自己獲得幸福。
阿德勒提醒我們,個人並不是為了滿足社會的期待而存在,真正的自由,是勇敢拒絕那些不合理的標準,忠於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拒絕接受別人所有的觀點,或者完全脫離社會。畢竟,人類是具有社會性的,我們的語言、行為和思考方式,都是在社會關係中形成。
因此,個人的獨立與社會關係並非對立,我們可以傾聽外界的聲音,但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是要具備堅定的自我意識,清醒地做出自己的選擇。
如何找到歸屬感
既然個人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那麼,如何在社會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阿德勒認為,在社會中,我們需要獲得的是一種歸屬感,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
歸屬感讓我們覺得,自己是某個群體的一部分,自己的存在有價值,因此內心會感到安定和滿足。這個群體,包括家庭、學校、職場乃至更大的環境。
為了獲得這種歸屬感,我們可能會做許多嘗試。有人會不自覺地迎合別人,為了避免衝突而選擇沉默,也有人試圖通過出格的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然而,這些做法只能暫時讓我們被接納,卻無法帶來真正的歸屬感。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找到真正的歸屬感呢?
首先,從認知層面來說,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我。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難以融入群體,是因為對自己不夠認可,甚至充滿懷疑和否定。阿德勒有句話說得很好:「我只有在感到自己有價值時,才能鼓起勇氣。」
自我認同和勇氣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那自然也就缺乏勇氣去面對人際關係,更不要說融入群體了。
在法國作家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原本過著貧苦的生活,為了養活姐姐的七個孩子,他犯了偷竊罪,被關進了監獄。
出獄後,冉阿讓飽受排斥和歧視,感到人生毫無希望。在憤怒和絕望中,他再次走上了偷竊的道路。然而,他遇到了善良的米里哀主教。主教的寬容和仁愛,喚醒了冉阿讓內心的善念,此後,他創造了新的生活,並積極幫助他人。這也讓他在家庭中獲得愛戴,在社會上受人尊重,體驗到了愛和幸福的感覺。
所以,想要獲得歸屬感,我們需要在接納自身的基礎上,真誠地參與到群體當中,主動與人建立深厚的聯繫,這才會讓我們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屬於那裡。
在貢獻中找到歸屬感
此外,要找到歸屬感,從行動層面來說,還有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為別人提供幫助、做出貢獻。
當然這裡所說的貢獻,並不是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行為,它可以是生活中細微的事情,比如為朋友提供幫助,或是為家人解決問題,這都能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和喜悅。
同時,貢獻也不是指自我犧牲、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而是一種真誠的付出,它會帶來深層次的自我實現。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會產生誤解,將付出視為犧牲,並拒絕去做這樣的事情。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誤解呢?
阿德勒認為,這與我們從小受到的賞罰教育有關。
所謂賞罰教育,包含著獎勵和懲罰兩個方面。當我們做成一件事或表現良好時,會得到表揚,當我們表現不佳或違背規則時,會受到批評甚至懲罰。
長此以往,我們可能會過於依賴外部的獎勵和懲罰,形成「如果沒有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如果沒有人懲罰,我也可以做壞事」的觀念。這不利於我們樹立堅定的自我認同意識。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我們會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付出,看成是表現良好,期待得到相應的認可或回報,如果這種期待落空,就容易心生失落甚至不滿。
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好不容易遇到休假,花了半天時間,為家人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他們不僅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抱怨飯菜不合口味。
在朋友陷入困境時,我們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儘可能地提供幫助;但當我們有需要時,對方卻沒有表現出同樣的支持。
在這些時候,我們會感到委屈和憤怒,甚至可能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為他人付出了。
對此,阿德勒指出,真正的付出並不需要回報,我們關心他人的行為,本身就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作為普通人,要完全樹立起這樣的意識並不容易。那麼,為了能夠更好地在貢獻中獲得歸屬感,我們也可以採取一些行動。
比如,首先,我們要跳出賞罰思維,減少對外界認可的依賴。
當我們考慮要不要做某件事情時,不要總是去想,這件事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好處,而是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做。如果我們能夠從中得到滿足,那別人的反應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比如,我們去看望生病住院的朋友時,真正的目的是關心對方,想讓自己感到安心,而不是為了得到對方的感謝。
想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不容易因為期待落空而感到失望了。
其次,我們也要學會溝通,坦率表達自己的感受。
或許,我們很難做到完全不在意他人的反應。如果這對我們來說真的十分重要,就不要把情緒憋在心裡,而是告訴對方自己的需求。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實現更為良性的互動。
總之,採取行動、做出貢獻,不僅僅是為了他人,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
或許,在人生的路途中,我們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去看見真正的自我,擺脫世俗的期待,處理自我與社會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產生自我懷疑,也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為了能夠成為清醒、堅定的人,並在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