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個街頭調查:「你家孩子主要是誰帶?」
結果超過一半的人回答:「家裡老人帶。」這個老人,可能是爺爺奶奶,也可能是姥姥姥爺。
當然,也有很多家庭是爸爸媽媽親自帶娃,那老人「不幫忙帶娃」的家庭,最後都怎麼樣了?
答案令人心酸。
一:老人幫忙帶娃
我鄰居一位姥姥,在外孫出生後,她就住到了女兒家,一住便是6年。
剛開始孩子是跟女兒睡,但女兒說,孩子晚上吵得她們睡不好,白天沒精力上班。於是,孩子24小時都是跟著她。
孩子夜醒、哭鬧、蹬被子,她要不停地醒來留意孩子的動向,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好覺。
除了帶娃,她還要幫忙洗碗做飯、打掃衛生、做家務。可以說,她是24小時待命。
但即便是親女兒和女婿,也有對自己媽媽疏忽的時候。
孩子不小心磕傷了,女兒會說:「媽,你下次多看著點他,你看這膝蓋就沒有好的時候。」
但女兒不會擔心,年邁的媽媽,是否能跟得上精力旺盛的孩子?
孩子看電視,女兒下班後,皺著眉頭叮囑:「媽,小孩子看多了電視不好,以後瞎了怎麼辦?!」說完,她怒氣沖沖扔掉遙控器。
但女兒不會多想,忙了一天又著急給他們做飯的媽媽,是不是也累到需要休息一下?
姥姥怕孩子生病,平時要他穿得較多。有一次天熱,孩子上躥下跳出了一身汗,結果捂出了痱子。
女兒一邊幫孩子散熱,一邊嘟囔:「這麼大人了,也不知冷熱,孩子該穿多少都不清楚,哪那麼糊塗。」
姥姥聽後,心裡很不是滋味。
她本是來幫忙的,怕孩子穿少了生病惹女兒女婿擔心。結果幫倒忙不說,還惹來一堆麻煩。
她好幾次想要離開,但女兒又哭著挽留。她一心軟,便這樣熬了一年又一年。
很多時候,我們會一邊享受父母帶給我們的低成本育兒模式,一邊卻又嫌棄他們的育兒方式落後、生活習慣不好。
但我們卻經常忘了,父母本可以不做這些的。
二:沒有老人帶娃的家庭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感觸很深。
一位全職媽媽,自己一個人帶2個雙胞胎男孩。男孩本來就偏鬧騰,可媽媽都咬牙堅持了下來。
只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她再也忍不住蹲在牆角抱頭痛哭。
原來,那天她帶孩子去打疫苗,手裡按著這一個,還要時刻扯著嗓子喊另一個。
好不容易結束這亂糟糟的行程後,她費勁巴拉扯著兩個孩子回家。
可家裡還有忙不完的家務等著她,而孩子又粘著她,一直喊著「媽媽媽媽」不肯讓她走。
最後,無助、委屈、憤怒、煩躁和勞累,讓她再也撐不下去,直接崩潰大哭。
也許成為媽媽後,她就再也沒有愜意地逛街、追劇、看電影、聊八卦。她的世界裡,只剩下家庭和孩子。
這時候,若有人能幫忙分擔一二,也許她就不會這麼崩潰了吧?
三:年輕人的無奈
只是,作為年輕人,我們也有很多無奈:「如果條件允許,誰又願意把孩子扔下不管?親子分離,為人父母怎會不心疼呢?」
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以及越來越少的閑暇時間,迫使我們不得不做出兩難的抉擇。
年輕人出去拼搏,老人幫忙顧好家庭,這種育兒模式,成為大部分家庭最好的選擇。
只是,當我們選擇這樣的模式時,就一定要明白,有些矛盾和弊端,是大概率會出現的:
●理念不同
老人帶娃,就必定會按他們的方式,而不是我們期望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那麼孩子,就可能出現很多我們不喜歡的習慣,比如吃零食、看電子產品、性格像老人等等。
這時候,我們與其抱怨老人沒帶好孩子,不如好好和他們溝通。在理解他們的同時,又用溫和的話語,共同商量,一起將孩子養育好。
●孩子與老人更親
當把孩子丟給老人帶的同時,我們可能就要做好準備——孩子將來與老人更親。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跟孩子在一起時間更多,為他付出更多,他就更依賴那個人,也更願意與那個人親。
而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就需要擠出多一點的時間、更多一點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參與他的成長。
只有多陪伴他一分,他才會和我們多親一分。
你家是誰帶娃多一點呢?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