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有的時候大吵一架,反而更有用。
當然,這並不是說爭吵是對的。我們都希望在彼此的交流過程中,都能夠好好溝通。都能夠在平靜的狀態把問題解決了。
只是現實中的很多事情都在告訴我們,有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並不是我們不能夠好好溝通。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不善於溝通。
就比如在生活中,有些事情你覺得是不對的,可是因為看到對方的表情覺得說出來不太好,或者覺得爭論也沒有什麼意義。
於是就選擇了忍下來。只是這樣的情況並不是解決了問題,而是在壓抑著問題。就好像在心理學上面有這樣一個詞叫做:習慣性迴避。
什麼是習慣性迴避,大概得意思就是人們在面對挑戰、困難或不適的時候通過採取逃避的態度和行為。
直白得來說,就是為了避免事情的發生,於是就選擇了不去做這件事情。就比如我們害怕失敗,於是為了不是失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不去做,這樣就不用面對失敗了。
只是我們也知道這其實就是一場「掩耳盜鈴」。要知道,逃避並不會讓問題結束,它只是暫時擱置而已。最終當積累的多了還是會爆發。
就好像顧城在《避免》裡面這樣寫:「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這不就是一場逃避嗎?只是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說,有些事情逃避是沒有任何用的。就好像有人在生活中突然就大吵大鬧。並不是因為一件小事就導致的。
更多的時候是因為之前一件又一件小事積累導致的。最終在某一天因為一件小事突然就爆發出來了。
事實上真的就是如此,有的時候不吵架,比吵架更危險。它的危險在於問題一直都在根本就沒有解決。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和外人總是能夠好好的說話,可是到了和自己親近之人說話的時候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就在於沒有溝通。
回想一下,在你和親近之人看法不一致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更多的時候是不是一方選擇退讓。避免發生更大的爭執。
然而這只是暫時的壓制,如果後面沒有宣洩、解決,問題就會變得越來越大。這就好像是「定時炸彈」一樣,不知道哪天就會爆發起來。
所以,如果能夠好好的溝通,把所有的事情都說清楚,當然是最好的,只是有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只是爭吵也是需要有度的。就好像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可以因為一些觀點不一致發生爭論,但是也要記住那些話能說,那些話不能夠說。
是啊,對於關係而言,我們都需要學會爭論。因為有些事情就是需要說出來。說出來才能夠解決問題。
如果因為害怕爭論,為此避免所有爭論的開始,也會讓人變得暴躁。因為人與人之間是需要給予情緒價值的。
如果總是迴避也會給別人一種不重視的感覺。畢竟,我們都知道,任何一段關係想要長久的走下去,都是需要經營的。
而想要經營好,我們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於事情的看法是沒有辦法做到一致的。這也就導致爭論的出現。
如果在出現這個問題不去溝通,總是忍耐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一定會變大。這也是為什麼在外人看來從來沒有吵架的反而突然就結束了。
就在於他們並不是沒有問題,只是他們都選擇了迴避問題。所以,在關係之中,我們要學會爭論,不要害怕爭論,有些事情就要說出來。
當然,我們都不希望有爭吵。只是在發生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想著如何解決,而不是一直迴避,迴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會加劇問題。
文|明浮生
圖|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