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明明很不認可某個人,可從來都不敢表現出來;
明明心裡很不舒服,但還是要假裝不在意的樣子;
對外人和和氣氣,對自己卻異常地苛責。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受,建議你讀一讀心理學家羅伯特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故事主人公蛤蟆,表面上是個讓人羨慕的富三代,年紀輕輕就繼承了家裡豐厚的家產。
可實際上,他的內心苦惱頗多,心力交瘁。
好在,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向心理醫生求助,並且走出了陰霾。
作者通過蛤蟆和心理諮詢師的互動,讓讀者完整地體驗了蛤蟆痊癒的過程,幫助讀者了解了心理諮詢的許多規則和細節。
其中「最殘忍」,但也最治癒的三句話,讀懂的人都通透了。
1、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麼感受,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
書中,蛤蟆一開始總是抱著「受害者心態」,覺得自己之所以變得這麼糟糕,都是他人造成的。
他非常努力地想從他人身上找到讓自己不快樂的問題。
但心理諮詢師蒼鷺告訴他,沒有任何人能夠進入我們的腦袋,強迫我們產生任何情緒。
別人會影響或者說服我們,可最後,是我們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麼樣的感受。
聽完,蛤蟆很生氣,誰會愚蠢到自己選擇痛苦和折磨呢?
他始終覺得,他的不快樂,和獾、河鼠、鼴鼠等人都有很大關係,是因為他們用可怕的方式對待他,才導致他抑鬱的。
面對蛤蟆的迴避,蒼鷺這一次沒有像往常一樣無條件接納他,而是告訴他是時候要為自己負責了。
好在,蛤蟆在交談中很快調整過來,並且深刻地理解了蒼鷺的意思,下定決心為自己負責。
我們每天會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但要以怎麼樣的心情去面對這些,選擇權一直在我們自己手裡。
家庭治療創始人薩提亞曾說過: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你怎麼去看待、應對問題,你就會有怎麼樣的感受,而你的感受會決定你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
因此,想要生活得好,首先要讓自己有一個好的心態。
2、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後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
在蒼鷺的陪伴下,蛤蟆開始探索自己的童年和原生家庭。
他慢慢意識到,童年和原生家庭對他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尤其是他父母對待他的方式。
可同時,他又覺得很困惑,父親已經去世多年,母親也已經年邁,並且早已沒跟他一起生活,為什麼童年的經歷對他還會有那麼大的影響?
蒼鷺通過「人生坐標」來向他解釋,告訴他,一旦我們在童年時期選擇了某種人生坐標,我們的 一生都會受其影響。
那些我們在童年時選擇的態度和觀點,會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並且不斷去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
換一個詞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通過蒼鷺的解釋,蛤蟆意識到,很多問題雖然是跟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但是我們可以去看見並且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去進行改變。
我們沒有辦法決定自己會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去做自己,以及做父母。
有些人因為有童年創傷就不敢結婚生娃,其實大可不必。
心理學說,看見即療愈。
當我們看到自己的童年創傷,傷痛其實已經痊癒了一半,只要我們保持去覺察和練習,傷痛必然會慢慢痊癒。
而且,因為我們自己淋過雨,所以會更懂得去為他人撐傘,未來也會更疼愛自己的孩子,不讓他受自己曾經受過的傷。
3、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並理解這些情緒。
在探索童年的過程中,蛤蟆想起了許多不好的回憶,以至於在下一次諮詢時,情緒非常激動,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哭完後,他感受到了一些羞愧,他不喜歡自己在他人面前大哭,哪怕蒼鷺並沒有因此而責怪他。
可蒼鷺告訴他,悲傷的原因是真實可見的,當他想起了不快樂的時光,自然會有悲傷和不快樂的情緒,所以就哭了。
情緒不會因為人們努力去壓抑它,它就消失不見。只要是被否認的情緒,都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當我們產生某種情緒時,我們要做的不是否定它,而是要嘗試著去看見它,跟它產生連結,並嘗試著去理解它。
難過時能夠暢快哭出來的人,生病的可能性會比那些哭不出來的人要小得多。
因為所有被壓抑的情緒,都會反應在我們的身體上。
所以,有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懂得如何與情緒相處。
如果你也想知道如何與情緒相處,建議反覆閱讀這本書,你會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的。
4、寫在最後
故事的最後,蛤蟆獲得心靈的治癒和成長,並找到了自己接下來的生活目標。
朋友們看著他在午餐上自信地訴說自己的計劃,並且大方表演,都被他的改變深深吸引著。
也許你也曾經歷著艱難的時刻,但請你記住,人生沒有太晚,更沒有來不及,只要你願意改變,任何時候都來得及。
就像蛤蟆和他的朋友們一樣,只要我們願意熱烈地熱愛著我們自己,那麼你也能熱烈地熱愛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