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新一批畢業生離開校園成為經濟自主的社會人,存錢的話題又重回人們視野。有報道採訪了幾類不同社會群體的存錢方式,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對夫婦攢了90多萬元,用存款產生的每月2600元利息覆蓋家庭全部開銷,認為這種預算「在沒有下一代、不添置大件的情況下是很充足的」。
「早日實現財富自由,提前退休,依靠利息生活」是不少人的目標。但是,在降息的大背景下,這一目標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25日,多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下調了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其中,定期存款中的整存整取,1年期及以下下調10個基點;2年期及以上下調20個基點。這是自2022年9月以來的第五次下調。可以預見的是,在銀行降息成為長期趨勢的背景下,依靠存款利息生活可能會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緊,可行性不高。
即便如此,存錢依然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對於大多數進入社會的成年人而言,存款是安全感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應對突髮狀況的堅實防線。提倡節儉的中國人,早已把省錢刻進了dna。在網路平台搜索「存錢」能看到很多教人省錢的帖子,例如「降低物慾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少喝奶茶咖啡省錢還對身體好」等等。也有人以自身經驗為例:0點以後蹲搶便利店臨期食品,「薅羊毛、0元購」一些小零食和簡單的生活用品,為省電費在公司充電……
年輕人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固然值得稱讚,但更重要的是明白什麼方法適合自己。具有普適性的辦法是,不買超出自己收入水平的商品、不被消費主義裹挾、合理制定每月預算及其分配等等。
同時需要明確,存錢的目的之一是實現更加輕鬆、快樂的生活。如果過分委屈自己,甚至感到生活愈發無趣,可能就需要及時調整策略。例如,一個不那麼缺錢的人花一整晚的時間在手機里研究網購省錢的方法,費力省下一些小錢卻失去了更寶貴的時間;一個習慣早睡的人每天熬夜搶臨期食品,結果是犧牲了睡眠更耽誤了第二天的工作效率。過度節儉常常顧此失彼,從自身情況出發並循序漸進地累積存款才是長久的辦法。
不過,比起對生活中的小事精打細算,提高收入顯然更加高效。選擇一個有前景的行業深耕,紮實做好每一件工作,努力提高專業能力、強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以此形成財務上的正面反饋、良性循環。有餘力的年輕人還可以將閑暇時間投入愛好之中,順便發展成副業補貼開銷當然最好,如若不然,以此豐富生活、充實靈魂也能排解一些浮躁的思緒。另外,在花時間仔細甄別產品可靠性的前提下,優化理財結構也有助於盤活手頭資金。
合理地存錢和消費都能帶來滿足感,二者並不對立。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也不必因暫時存不下錢而陷入焦慮。存錢這件事,歸根結底是要找到開源與節流之間的平衡,認清時代趨勢,探索更多適合自己的存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