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閱讀啟示錄
編輯|H
詩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是杜甫的《九日登望仙台》中的一句,也是我們每逢佳節時,心中的一聲嘆息。
無論我們走得多遠,多久,總會有一種牽掛,叫做故鄉。故鄉,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魂,是我們的情感的歸宿。
可是,有的人,卻顯得另類,越來越不想回老家,只是想和愛人、孩子在異鄉,就是一個人獨處,也覺得很自然。
他們不是沒有故鄉,也不是沒有親人,只是他們的故鄉,已經變了樣,他們的親人,已經不再親。
分析一番,就會發現,不想回老家的人,有以下幾種生活真相。
01 父母走了,老家回不去了。
父母健在的時候,老家總是熱鬧的,也特別有溫度。還沒有到過節,父母就詢問,是否回來?大家都想吃點什麼?
到家了,父母做了很多特產,小時候的記憶,一下子就找到了。
年糕,臘肉,乾魚等,一應俱全。當我們離開家鄉的時候,車輛的後備箱,總是滿滿當當的,甚至都要帶上父母養的雞鴨……。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我們能背誦,也能體會到。從走出家鄉去讀書開始,我們本以為走遠了,其實從未走出父母的牽掛。到頭來,因為離家很久,更加想家。
曾經討厭父母嘮嘮叨叨,後來開始懷念;曾經懼怕父親的責罰,後來真心希望多責罰幾次。
可是,父母終究是會離開的,他們的生命,總有一個終點。當他們走了,老屋後有兩堆黃土,過節的味道,變得很淡了。
尤其偏遠的地方,村莊也凋敗了,老屋破舊不堪,無法住人了。加上自己在城裡有了房子,那就更習慣漂泊了。老家,慢慢變得模糊起來,連父母的言行,也在慢慢淡忘。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故鄉是一種不可抹滅的記憶,是一種永遠的痛。」
當我們失去了父母,我們也失去了故鄉,我們也失去了一種回歸的可能。
我們只能在夢中,或者在文字中,尋找那些溫暖的片段,那些親切的聲音,那些熟悉的面孔。
我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祝福他們,安息吧,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故鄉。
02 兄弟姐妹結仇,見一次吵一次。
有的人,不是沒有兄弟姐妹,只是他們的兄弟姐妹,已經不再和睦。他們之間,因為利益,因為觀念,因為嫁娶,因為疏遠,產生了隔閡,甚至發生了爭吵。
他們見面,不是親熱,不是問候,而是冷漠,甚至是衝突。他們回老家,不是為了團聚,不是為了祭祖,而是為了分家,為了爭產,為了算賬。他們的老家,不是一個溫馨的家,而是一個戰場,一個地獄。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
這是《詩經》中的一句,也是我們對兄弟姐妹的一種期待。無論我們有多少矛盾,多少不滿,我們都希望能夠和睦相處,共同抵禦外敵。
可是,有的人,卻忘了這一點,他們為了一點小利,為了一點私心,就互相傷害,互相仇視。他們不知道,他們這樣做,不僅傷了自己,也傷了父母,也傷了故鄉。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兄弟是一種最親密的關係,也是一種最容易破裂的關係。」當我們和兄弟姐妹發生了矛盾,我們也破壞了故鄉,我們也破壞了一種親情的紐帶。
我們只能在心中,或者在文字中,回憶那些快樂的時光,那些無憂的童年,那些相互扶持的日子。我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祈禱他們,和解吧,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的故鄉。
03 親戚朋友攀比,見一次尷尬一次。
有的人,不是沒有親戚朋友,只是他們的親戚朋友,已經不再真誠。他們之間,因為地位,因為財富,因為成就,產生了差距,甚至產生了嫉妒。
他們見面,不是關心,不是祝福,而是攀比,甚至是諷刺。他們回老家,不是為了交流,不是為了聯絡,而是為了炫耀,為了較勁,為了壓制。他們的老家,不是一個和諧的社區,而是一個競爭的市場,一個戰場。
「親兄弟,明算賬。」這是一句俗語,也是我們對親戚朋友的一種態度。無論我們有多少成績,多少財富,我們都不應該忘了,他們也是我們的親人,也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故鄉的一部分。
我們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欣賞,而不是互相攀比,互相傷害,互相疏遠。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價值,不是由外在的條件決定的,而是由內在的品質決定的。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親戚朋友是一種最珍貴的財富,也是一種最容易失去的財富。」當我們和親戚朋友發生了攀比,我們也失去了故鄉,我們也失去了一種友情的溫暖。
我們只能在心中,或者在文字中,懷念那些真誠的交流,那些無私的幫助,那些共同的回憶。我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祝願他們,和睦吧,我們的親戚朋友,我們的故鄉。
04 老家變了樣,回不到從前了。
有的人,不是沒有故鄉,只是他們的故鄉,已經不再原來的樣子。他們的故鄉,因為城市化,因為開發,因為變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他們回老家,不是為了尋找,不是為了回憶,而是為了適應,為了認識,為了更新。他們的老家,不是一個熟悉的地方,而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個新的地方。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無論我們走得多遠,多久,總會有一種懷念,叫做故鄉。故鄉,是我們的記憶,是我們的風景,是我們的文化的源泉。
可是,有的人,卻發現,他們的故鄉,已經不是他們記憶中的那個故鄉,而是一個陌生的,甚至是讓他們失望的故鄉。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故鄉是一種永恆的主題,也是一種永遠的遺憾。」當我們發現我們的故鄉變了樣,我們也失去了故鄉,我們也失去了一種歸屬的感覺。
我們只能在心中,或者在文字中,描繪那些美麗的風光,那些淳樸的民風,那些傳統的習俗。我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祝福它,繁榮吧,我們的故鄉,我們的故鄉。
05 自己變了樣,回不到自己了。
有的人,不是沒有自己,只是他們的自己,已經不再原來的自己。他們的自己,因為生活,因為工作,因為壓力,發生了改變。
他們回老家,不是為了放鬆,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應付,為了解釋,為了證明。他們的老家,不是一個讓他們舒服的地方,而是一個讓他們緊張的地方,一個讓他們壓抑的地方。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這是納蘭性德的《木蘭花慢》中的一句,也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期盼。無論我們經歷了多少,變化了多少,總會有一種渴望,叫做自己。
自己,是我們的本性,是我們的夢想,是我們的人生的意義。可是,有的人,卻發現,他們的自己,已經不是他們夢想中的那個自己,而是一個迷茫的,甚至是討厭的自己。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自己是一種最難認識的對象,也是一種最難改變的對象。」當我們發現我們的自己變了樣,我們也失去了自己,我們也失去了一種自由的精神。
我們只能在心中,或者在文字中,追尋那些初心的火花,那些理想的光芒,那些信念的力量。我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鼓勵自己,堅持吧,我們的自己,我們的自己。
06 老家還在,回不去的是心情了。
有的人,不是沒有心情,只是他們的心情,已經不再適合回老家了。他們的心情,因為年齡,因為經歷,因為環境,發生了變化。
他們回老家,不是為了歡樂,不是為了感動,而是為了禮貌,為了責任,為了習慣。他們的老家,不是一個讓他們開心的地方,而是一個讓他們無奈的地方,一個讓他們無聊的地方。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這是李商隱的《無題》中的一句,也是我們對老家的一種情感。無論我們離開了多久,多遠,總會有一種想念,叫做老家。
老家,是我們的童年,是我們的故事,是我們的情感的源泉。
可是,有的人,卻發現,他們的老家,已經不是他們想念中的那個老家,而是一個無趣的,甚至是讓他們厭倦的老家。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老家是一種最難離開的地方,也是一種最難回去的地方。」
當我們發現我們的老家還在,我們卻回不去了,我們也失去了老家,我們也失去了一種心情的美好。
我們只能在心中,或者在文字中,表達那些無法言說的情感,那些無法實現的願望,那些無法重現的畫面。
我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祝福它,平安吧,我們的老家,我們的老家。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給我點贊和評論,請關注我,支持我的創作。
謝謝你的閱讀,下次再見,也祝你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歡迎你評論——
#精品長文創作季##過年##故鄉##老家##龍年大吉##今年春節回家過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