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抬杠:怎樣改掉愛爭辯的壞毛病

2023年03月19日20:24:03 情感 1975

拒絕抬杠:怎樣改掉愛爭辯的壞毛病 - 天天要聞

任何人都會生氣,這也很簡單,但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場合,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憤怒,這可不簡單。

——亞里士多德

世界因為每個人的不同而多彩,但是世界也因為每個人的不同而充滿爭執。每個人都希望被理解,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

而這又非常難以實現。當我們覺得不被理解時,我們就會去解釋,去爭取。但是,對方卻有著迥異於我們的想法。

那麼,討論也就容易升級為爭執。

究竟,我們為什麼會與別人產生爭執呢?


原因1. 自尊的保護需求


每個人都有自我形象維護的需求,抬杠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維護自我形象——我不比你差。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我服務偏差的現象,也就是每個人都會美化和抬高自己。

有過這麼一個實驗:詢問司機群體駕車技術的自我評價,結果只有1%的人的回答是低於平均值的。可見每個人在潛意識裡是多麼看重自己的形象。

抬杠本質上是一種相對的自我拉升,在爭奪話語的控制權,屬於競爭的一種。

當我們在爭論中獲得主導權時,我們會認為獲得了勝利,有時我們甚至會為了反對而反對,背離一開始討論的初衷,只為獲得自尊心的滿足。


原因2. 宣洩需求


語言暴力也是暴力的表現形式之一,而暴力的宣洩能夠獲得跟其他本能慾望一樣的快感。

奧地利生物學家洛倫茲(K. Z. Lorenz)在《論侵犯》中寫道:「侵犯性具有自身的釋放機制,與性慾食慾等本能一樣都能夠引起特殊的快感。」

人也是一種動物,在進化中也保留著許多的原始獸性。

暴力的釋放之所以能夠帶來快感,是因為它經常與資源的掠奪有關,無論是競爭配偶,還是捕食。

所以,人是有暴力宣洩的需求的,在形式上分為內侵(自我傷害)和外侵(傷害他人),如果過於壓制自己的本能,也可能會導致一次性爆發,而一次性爆發的人更可怕。


原因3. 認知域交集較小


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不僅取決於客觀情景,還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其進行主觀構建。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人對事物的構建基礎都是自己的經驗和知識。

兩個人的知識面就像兩個思維集合,他們存在交集,但是更存在差異。

如果雙方不站在對方的立場和經驗考慮問題,那麼這樣的抬杠只會增加雙方的矛盾。


講完了我們抬杠找茬的原因,那麼我們也分析一下,如何才能解決愛爭辯的問題呢?


方法1. 增加共同視域


在辯論的過程中,儘可能在說一個觀點前,增加自己的前提,告訴對方自己觀點的背景和基礎。

同時,也儘可能問清楚對方的觀點基礎和背景。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問一句「我不太明白你為什麼這麼說,能再解釋一下嗎」,這也給了雙方討論緩衝的時間,以減少不清醒。

記得電影《搜索》裡面的葉藍秋高圓圓飾),她因得病而絕望,沒有親人只想借老闆的肩哭一下,不巧老闆娘來了正好撞見,被稱為小三。

她坐公交車時感覺太疲憊了,沒有讓座又被記者報道,變成人人皆知的「不讓座墨鏡姐」,最後跳樓自殺……

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與他人有更多的共同視域,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指責和責怪了。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夠增加自己與對方的共同視域,那麼就能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觀點和行為,這樣也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和抬杠行為。


方法2. 學會自嘲


自負的人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也更容易對別人的語言產生錯誤編碼。

因為他們能夠維持自尊的方式比較少,只能通過抬杠和攻擊性等所謂「戰勝對方」的方式來相對提高自己。

如果我們是這類人,那麼就要學會提高自己,其中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學會自嘲。

自嘲是自我接納的一種表現,能夠較為坦然地面對自己的不足。

這也是一種高情商行為,證明了我們有一定的自我認知,知道自己的一些不足並且能夠接受。

加林斯基(Galinsky)發現,當我們主動將貶低身份的詞語用於自己身上時,我們會產生更多的「權力感」,緩解自己的不愉悅。

另外,如果能夠很好地接納自己,能夠接受自己的不足,也會慢慢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自尊,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從而減少抬杠爭執行為的發生。


方法3. 明確爭辯的目的


有一天你想出門,你母親覺得外面很冷,想要你多穿一件大棉襖,而你覺得棉襖太厚,怕等會運動過熱,你執意不穿。

於是你母親說了句:「不穿就不准你出去。」

可能一開始是交流,慢慢就變成了爭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

這是因為,我們在溝通過程中,區分了自我與母親的關係,甚至形成了對立。

這個時候,在交流的過程中,變成了雙方互相爭執的模式(A→B),而不是雙方一起解決問題(AB→問題)。

在溝通中,關係一旦形成對立模式,我們就會排斥母親的各種建議。母親則會為了維護權威形象,與我們展開「拉鋸戰」。

而如果共同立場是去面對問題,就好辦得多。

當母親希望自己多穿一件外衣再出門時,你可以加一句:「媽媽,我知道你是為了我好,不過我一會兒可能要運動,會流汗,所以就不穿了。」

母親也不會感受到立場的對立,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想法。

所以,我們在溝通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為了反對而反對。

這並無益於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引起一場不必要的爭執。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多用「我們」,少用「你」,讓對方感受到你們處於同一立場,是在一起解決外部問題。


方法4. 合理宣洩


爭辯是暴力的宣洩方式之一,也不應該完全摒棄。

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小兩口經常吵架卻沒有離婚,但是模範夫妻卻因為一次小打小鬧而分開了。

因為爭吵也是交流和溝通的一種方式,本質上也能夠增加雙方的需求了解。

另外,爭辯也能夠合理髮泄個人的暴力行為,避免長期積壓造成一次性爆發。

所以,適當地與他人爭論是有益的,但是人身攻擊以及粗話則是應儘可能避免的。這樣也才能算是一場互益的爭論。


方法5. 控制音量


當一隻獅子進入另一隻獅子的領地時,獅子之間在打鬥前會互相嘶吼,通過氣勢嚇跑闖入者。

同樣,人類也有這種行為機制,想通過加大音量,在氣勢上讓我們的反對者屈服。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做法往往都是失敗的。

這是因為,加大音量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侵略性,從而產生排斥心理,為了維護自身尊嚴只能反擊,讓爭論變成爭吵和抬杠。

所以,自己也應儘可能控制音量。

我很喜歡知名主持人孟非的一句話:「當我們開會在爭吵時,別人之所以願意聽我的建議,是因為我說話非常小聲,別人總是不得不停下爭論問一句:他剛說什麼了?」


用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給這篇文章做個總結:沒有完美的事物,那麼它存在的不足,只要有心,就可以用它的不足來跟你爭論甚至攻擊你。

同樣,很多時候並沒有絕對正確的觀點,抬杠不會有真正的勝利。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結婚後,工資該不該交給老婆?這是我聽過最現實的答案 - 天天要聞

結婚後,工資該不該交給老婆?這是我聽過最現實的答案

有些人在婚姻裡頭,說起工資分配遮遮掩掩的,夫妻關係慢慢就疏遠了。可也有些人,大大方方坦誠對待,家裡頭的日子越過越和美。工資怎麼分配,在婚姻里那可是個影響夫妻關係的關鍵事。古人講:「夫妻齊心,其利斷金。」結婚之後,工資到底咋分配,每個家庭都得
因果定律:人品好的人,多半是智者,不容易吃虧 - 天天要聞

因果定律:人品好的人,多半是智者,不容易吃虧

有些人啊,眼睛就盯著眼前那點好處;可有的人,卻把心思花在修養人品上,想著長遠的事。人品,是一個人最硬的底牌。古人云:「厚德載物。」人品好的人,多半是智者,不容易吃虧。01:善良是智慧的體現,智者心懷善念當善良成為一個人骨子裡的東西,智慧也就
別叫老公「親愛的」了,換個稱呼,男人很愛聽 - 天天要聞

別叫老公「親愛的」了,換個稱呼,男人很愛聽

親密關係裡面,稱呼是很重要的,可以起到增進感情的作用。取一些有巧思的稱呼,會撥打男人的心房,讓他對你產生不一樣的情愫。女人在愛情裡面,真的別太老實了,你越有點情趣,男人才會越愛你。別再叫老公「親愛的」了,太俗氣,換個稱呼,男人很愛聽。
驚人的感情鐵律:中年男女曖昧,最大的問題只有這2個 - 天天要聞

驚人的感情鐵律:中年男女曖昧,最大的問題只有這2個

如果一個人無法壓制自己的慾望,沒有能力理清自己的牌局;任由感性,情緒,荷爾蒙操縱行為,而非回歸理性本身;那麼TA在感情里每個關鍵節點的選擇,都會影響自己接下來幾年的勢。看過一組數據:有超過60%的夫妻,在30歲之後,對婚姻的滿意度越來越低,
失戀後,難過很正常,但沒關係,總會過去 - 天天要聞

失戀後,難過很正常,但沒關係,總會過去

分手後,我們都是會經歷一個陣痛期的。但凡動過真感情的人,不可能不痛不癢。只是有的人來的早一點,有的人可能會後知後覺地難過。有的人是分手當下,痛會更加強烈一些,給自己一個緩衝期,陣痛感會慢慢地消退。而有的人剛開始痛感不強烈,但時間久了會慢慢浮
不聽老人言:這5種女人,娶回家就是「活受罪」! - 天天要聞

不聽老人言:這5種女人,娶回家就是「活受罪」!

在婚戀關係中,雙方的選擇確實會直接影響到彼此的生活質量。如果有些性格特質在關係中未得到及時溝通和改善,可能會帶來很大的挑戰。以下五種類型的人,如果無法有效調解,可能會影響到關係的穩定和發展,值得在交往前認真考慮:1.
離婚後要求探視孩子,對方以孩子不知生父是誰為由反對探視,法院這份判決給出答案! - 天天要聞

離婚後要求探視孩子,對方以孩子不知生父是誰為由反對探視,法院這份判決給出答案!

夫妻離婚後,孩子隨女方生活。男方要求探視孩子,被女方以「孩子不知生父是誰,現任丈夫視如己出」為由反對探視,法院支持嗎?請看本期案例!2015年,小帥與小美調解離婚,約定2歲的兒子小明由小美撫養並自願承擔撫養費。小美再婚後攜小明組建新家庭。小帥定居外地,在小明出生及1歲時有過陪護與探望,離婚後就再未支付過撫...
重病客戶取款時不幸去世,誰該為此負責? - 天天要聞

重病客戶取款時不幸去世,誰該為此負責?

摘要中青評論對老年人、病患、傷患等特定群體,社會各界都應給予更多關注和關懷。5月14日,湖南株洲一名62歲重病女子因急需取錢就醫,被銀行告知需本人到場後才能取款,在中國農業銀行株洲田心支行辦理過程中,不幸去世,引發社會關注。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5月15日,去世女子家屬告訴記者,當地派出所、街道辦等部門正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