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蘭今年69歲,14年來,她和老伴一起照料著外孫女樂樂,然而樂樂最近說什麼都不上學,總說自己有病。
張若蘭也不知道外孫女到底是厭學謊稱難受,還是真的出了問題,她只能打電話把外孫女的情況告訴了女兒李慧,然而李慧不以為然,彷彿樂樂不是自己女兒。
為什麼李慧這種態度?因為樂樂的出生不在李慧計劃中,在之前她已經生了一個女兒,意外懷上樂樂後,她本意不想要孩子,還是在丈夫劉成的要求下勉強留下來。
李慧14年前是挺著大肚子回娘家的,生下樂樂後剛滿月,又和丈夫外出打工了,直接把樂樂留給母親帶大,在這14年中,李慧回家看女兒不超過5眼,總是以離的遠和工作忙為由。
然而現在樂樂身體出問題了,作為父母的還不回家,讓兩個老人怎麼處理呢?
電台情感調解員電話聯繫上劉成,劉成說,生了樂樂後,夫妻倆又生了一個男孩,以現在的精力沒有辦法再照看樂樂,因為工作忙也沒時間回去看樂樂。
但劉成反過來說,夫妻倆和樂樂關係生疏,責任在岳父和岳母這裡。
張若蘭和調解員
劉成說,女兒到上學年紀時,夫妻倆本來想把樂樂從江西嶽父那裡接到廣東來讀書,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然而岳父不同意,說孩子突然換環境怕學習不好。
劉成暫時同意了,然而每年劉成都找岳父談這事,岳父每次理由都一樣,反正就是對樂樂不放手,讓劉成發現事情根本沒有這麼簡單。
樂樂有個小姨,40多歲了仍然沒有結婚,老兩口總讓樂樂管小姨叫媽媽,這讓劉成夫婦不禁懷疑,他們猜測老兩口想讓樂樂將來給她小姨養老,所以堅決不把樂樂戶口遷回江西。
對於女婿的質疑,張若蘭夫婦予以否定,認為女婿的猜測簡直是無稽之談,老兩口之所以不放手樂樂,其實另有原因。
去年李慧曾經回家吃飯,張若蘭看到母女倆連坐在一桌上吃飯,也是各吃各的,樂樂對於母親很生疏,很排斥,這樣的母女關係,怎麼可能在一起生活呢?
樂樂根本不願意跟隨李慧回廣東,張若蘭只能讓樂樂求李慧,將戶口遷回江西方便讀書,樂樂給李慧打電話,李慧說,誰能幫你解決你就找誰去搞,說罷掛斷了電話。
張若蘭
見到女兒這種態度,張若蘭又把電話打給女婿劉成,不成想劉成又指責岳母沒有權力管女兒,張若蘭很委屈,一天不簽戶口,樂樂就一天上不了初中。
無奈之下,老兩口只好做出讓步,只能逼樂樂回到父母身邊,並且答應樂樂,外公外婆可以陪她去廣東生活一段時間。
然而樂樂說什麼都不回去,她只習慣跟隨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對於父母和姐姐弟弟,只有無盡的陌生感和排斥感。
樂樂認為,是父母當初把自己拋棄的,如今又要把自己從熟悉的外公外婆身邊奪走,父母做事從未考慮過自己的感受,現在連全家福里都沒有自己的位置,自己回到父母身邊只是一個累贅。
樂樂只有14歲,就能有如此複雜想法,她說不想上學,可能是內心出現了問題,為此,心理諮詢師特意上門開導樂樂。
心理諮詢師讓樂樂選擇一個張代表家的卡片,正常孩子都選擇紅色的卡片,然而樂樂選擇了藍色的卡片。
樂樂承認自己壓力大,一方面是外公外婆給予的親情,另一方面是一直以來渴望的家庭溫暖,她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調解員和劉成聯繫
樂樂說,自己還是將選擇權交到大人手裡吧,即便自己做出選擇,也解決不了內心壓力大的問題,乾脆順其自然。
心理諮詢師撥通了劉成電話,告訴他樂樂現在的情況不容樂觀,根據測試,樂樂的確患上了比較難治的心病。
劉成表示,現在說什麼都晚了,自己願意把樂樂接回來,讓她多和姐姐弟弟在一起,這種環境對她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心理諮詢師表示,樂樂現在不愛學習,不愛出門,如果治不好心病,接過去也沒用。
聽到這裡劉成又激動表示,都怪岳父岳母對樂樂不放手,自己數次努力白費,如今樂樂變成這樣,岳父岳母也難脫干係。
張若蘭不滿意女婿這種託詞,自己比誰都希望外甥女好,自己也明白早晚會老去,不可能讓孩子一直陪伴身邊,樂樂不願意去,那是她自己做出的決定,又是誰造成孩子做出這種決定?
雖然兩邊都在指責對方,但當務之急是共同協商出一個方案,既讓樂樂能夠順利上學,又不讓樂樂太排斥。
直到現在,樂樂仍沒有做出選擇,對她來說,治病才是眼下最要緊的事。
樂樂外公
樂樂之所以變成這樣,終歸是缺乏歸屬感,任何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多少都會有點問題,輕則自卑,重則孤僻。
樂樂之所以變得這麼孤獨,最主要是父母造成的,想一想,每次母親回家的時候,和女兒都沒什麼交流,坐在一桌子上吃飯,從來不給女兒夾菜,換做孩子怎麼想?
哪個孩子不需要母愛呢?尤其對常年看不到母親的孩子來說,他們其實從心底渴望得到母親的關懷,如果母親這種態度對待自己,他們會怎麼想?肯定想母親不要自己了。
很顯然樂樂也是這樣想的,她在班級里會抬不起頭,因為她還在上小學,肯定會看到其他同學的家長天天過來接孩子,而自己母親從不出現,強烈的對比之下,自卑之心也油然而生。
可以想像,樂樂之所以不願意上學,就是因為每天在學校都感到煎熬和自卑,她不想親眼目睹其他同學被父母關懷的樣子,久而久之,這種反差成了她的心病,她只能用逃避來應對。
這個問題不是換學校能解決的,即便將樂樂接到廣東,如果她仍舊排斥父母,能變得樂觀起來嗎?
張若蘭和調解員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最主要在於樂樂父母不負責任,樂樂只是他們想生兒子觀念的犧牲品,他們根本沒把樂樂當親女兒看待。
之前李慧是不想要這個孩子的,是丈夫劉成堅持讓她生下來,因為夫妻倆第一個孩子是女孩,所以都想要個男孩。
李慧於是回到娘家去生孩子,結果生出來的又是女孩,這才是她沒有帶走樂樂的主要原因,而劉成看到妻子又生了女孩後,也就默認了妻子的做法。
果不其然,在這之後,李慧和劉成又生了一個男孩,這樣一來,本來就不受待見的樂樂,就更被冷落了,否則為什麼作為孩子母親,14年間只回來看5次?
李慧和劉成在廣東創業,開服裝廠,按理說經濟條件方面不成問題,所以說多養個孩子會加大經濟壓力就屬於借口,他們只是不想多個拖累罷了。
無論如何,樂樂都是自己生的孩子,就不能區別對待,夫妻倆生了三個孩子,唯獨樂樂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這對樂樂來說很不公平。
如果不愛就別生,既然生下來,就好好對待,就怕這種只管生不管養的行為,不負責任。
調解員
現在現實情況擺在面前,相互指責沒有用,不管是張若蘭夫婦,還是李慧和劉成,都該想辦法讓樂樂走出陰霾,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指責對方上。
岳母和女婿之間是有誤會的,劉成曾經想把樂樂接到廣東,是樂樂自己不願意去,劉成把這筆賬算到了岳母頭上,他難道不該把問題算在自己頭上嗎?
至於說岳母想把孩子留給她小姨,更屬於無稽之談,老兩口已經否認了這一點,也許樂樂叫過小姨媽媽,難道不是因為太過想念媽媽?
在最需要陪伴親子感情的時期,劉成和李慧對樂樂渴望父愛母愛置若罔聞,等到樂樂長大懂事了,才想到接到廣東,這時候孩子已經不認親了,晚了。
現在的問題就在於,如果樂樂的戶口不從廣東遷到江西,樂樂就沒法繼續讀中學,可是劉成和李慧不願意將孩子戶口遷到江西,既然這麼在乎女兒,當初在做什麼?
現在老兩口已經做讓步,願意陪外孫女到廣東讀書,如果樂樂堅持不去,父母又該怎麼辦?如果治療孩子心病,需要兩邊大人共同商討可行方案,把時間用到正地方。
張若蘭
結語:
樂樂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因為她的心理疾病已經形成,不是簡單開導幾句就能解決的。
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全家給予關愛,尤其是母親李慧,拿出一個母親應該給予的關懷,哪怕做做樣子,至少對孩子也是一個安慰。
等到樂樂能夠接納別人後,再考慮學業問題,如果她願意去廣東更好,如果不願意,父母也不要勉強,及早遷移戶口,以免耽誤孩子上學。
孩子外公外婆畢竟年歲已大,無論如何,樂樂的撫養遲早都要移交父母,這是李慧和劉成無法逃避的責任。
現在李慧和劉成再反思過往已無意義,與其後悔,不如把精力都放到彌補缺失的父愛母愛上,不要等到孩子成年後再補償,那時候一切都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