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在參加一個訪談類節目時說到了為什麼放棄紐約的學業,選擇回國。
因為不想被內卷,來來回回的卷,壓抑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她最終選擇了回國。
她說她太累了,就想躺平,然後說:
「人生大多數時候,可能就差一句算了吧。該放手還是要放手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我媽常說一句話:
「五個手指頭哪有一樣的。」
每個人生來資質和天賦本就不同,非要一起較勁,最後把自己弄的面目全非,有的人甚至踏上了絕路。
該放手的時候放手,不是懦弱,也許這一次的失敗,上天在告訴你你的路走錯了,換條道就可以了,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費的努力,它一直都在影響著你的人生。
選擇沒有正不正確,只有我願不願意
記得電視劇《小捨得》里,南麗原本不想讓孩子內卷,可是因為自己在工作中受挫,覺得所有事情都劈頭蓋臉的湧來,於是她也加入了孩子內卷的大軍。
其實這場大軍,她內心世界是本能的抗拒的,只是外界的力量它太大了,大到我們無力抵抗,清醒的去認識自己的內心。
最後反而得不償失。
如今的考研大軍一波又一波,逐年在增長,因為工作壓力,因為時代進步的太快,我們只好選擇加快步伐跟上腳步,事實證明它就是一場淘汰賽,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脫穎而出,而大部分人都會被淘汰。
學習這件事本身沒有錯,如果只是為了跟風而去做,不但痛苦,還會加劇心理負擔。
不是每個人生來就不平凡,我們只有認識到,做某件事只是為了做而做,好比愛一個人只是為了愛而愛,其實才是生命真正的開始。
人一定要知道自己不適合做什麼
小的時候,老師經常會灌輸一個思想,就是人要有夢想,夢想成為思想家,科學家,這些都是夢想。
在逐漸長大的旅途中,逐漸發現,科學家就是夢想,其實根本實現不了,但是依舊熱愛科學。
黃磊曾說:
「人一輩子一定要學會兩件事情。第一,一定要研究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 第二,一定要研究自己,雖然喜歡但是不能做什麼。你不能光研究你喜歡什麼做什麼,卻不研究你不能做什麼。有些不能做的你千萬別做,不適合你你,就別做。
我小時候也挺喜歡數理化的,我數理化也挺好的,我特別想現在成為一個物理學家,但是不太可能。因為沒有你最早形成的、訓練你的思維模式的方法。
我雖然看起來做了好多事情,但是我其實做的都是一個系統里的東西。我都在我熟悉的、我懂的大範圍之內在做探索。那麼我養成的其實並不是看起來那樣做的好多的事情,我養成的其實就是一件事情,叫做藝術思維。」
喜歡和適合是兩碼事,喜歡並不代表就適合自己,有的人生來就是感性思維,有的人則是理性思維,你不能讓一個科學家整天研究愛情,也不能讓一個文學家去研究麗學。
台灣作家齊邦媛先生,上大學的時候選擇了哲學專業,實際上她的英文水平很好,但是她覺得自己父親都可以學哲學自己為什麼不可以。
後來朱光潛先生看到了她的英語成績,告訴她,她太多愁善感,不適和哲學,還是選擇外語文學為好。
後來齊邦媛先生再三考慮之下最終跟隨朱光潛先生學習了外語文物,事實證明她真的很適合這條道路,終身都在為文學發展而努力。
沒有像朱光潛先生那樣的老師,但是也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長處,不適合自己的路,除了痛苦,毫無驚喜可言。
接受平凡,不代表碌碌無為
英雄和王者從來都只是少數,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家庭,平凡的生活才是人間常態。
《悟空傳》里有一句話: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以為這天地都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現自己錯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
你能接受自己是個平庸的人嗎?
為什麼不呢,較勁到最後,空有一身疲憊,什麼都沒有。
平凡人的世界就是不付出就不會有回報,但是有的時候,付出了也不定有回報。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開播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大概就是發現,原來你我皆是劇中人,毫無例外。
痛苦的日子就像海綿,曬一曬也就沒了
在攀比和內卷里,沒有倖免的人,最後把自己逼成了抑鬱症。
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尊心作祟,大概也就是平凡人一生的追求,那就是:
用一輩子多半的時間來維護根本不存在的尊嚴。
放下這些會很痛苦,痛苦到自責,其實痛苦的日子就像海綿,曬一曬,風吹一吹,也就幹了,沒有過不好的人生,只有願不願意麵對的現實。
願每個人放下不屬於自己的執念,找到所愛,找到所屬,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