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安徽廬江,發生了一起令人唏噓的家庭慘劇。
4月13日晚上,丈夫應酬結束回家。
回家前,他答應妻子,會買雞腿回來給她吃,但工作回來後,丈夫吳某把買雞腿這事給忘了,兩手空空地回了家。
若放在尋常夫妻中,忘記買東西是很正常的事。
但在妻子羅某這裡卻成了不能容忍的「滔天大罪」。
羅某先是指責丈夫,再是動手,隨後倆人從樓上打到樓下,吵得鄰居紛紛探出頭來圍觀。
如果事情只發展到這裡,也只是普通夫妻間的爭吵,過一會兒冷靜下來消消氣就好了。
可沒想到的是,盛怒之下的妻子羅某居然沖回家拿來了一把水果刀,混亂中,一刀刺破丈夫胸部主大動脈,導致丈夫吳某當場死亡。
就在這情緒失控的一瞬間:
原本活生生的丈夫,倒在血泊中,成了一個在角落裡蜷縮呻吟的影子;
原本幸福的家庭,支離破碎,一雙可愛的兒女成了兩個沒爸沒媽的孤兒。
或許你會想,肯定是丈夫也有問題,才會把妻子逼瘋。
可即使兩人生活中有再多的矛盾,都不是盛怒之下隨意剝奪他人性命的理由。
而且按照鄰居的說法,兩人是自由戀愛,自願選擇廝守一生,平時丈夫吳某就很順著羅某,被打了耳光也不還手。
羅某根本沒理由下此狠手。
羅某被逮捕後,由於認罪態度良好,且獲得了吳某家人的諒解書,只被判了13年有期徒刑。
但即使她的命保住了,原本平靜的家庭也回不來了。
對於孩子們來說,自己的母親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更是一生中難以承受之痛。
不知道,羅某這輩子,還能不能再吃得下雞腿了。
男子殺害前妻,死前流淚懺悔
情緒失控背後,是無力表達憤怒的慌張
情緒失控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曾看過一部真實紀錄片《臨刑會見》。
記者丁瑜在死刑執行前,採訪了幾位馬上就要奔赴刑場的囚犯,用影像記錄了他們生命中的最後時刻。
其中有一個名為高平福的死刑犯,讓人既憤怒又惋惜。
高平福犯的是故意殺人罪,殺害對象是他的前妻。
殺人的原因是:前妻有了新男友,他受不了,所以一氣之下當著前妻父母的面捅死了她,並放火燒了房子。
採訪過程中,高平福多次沉默。對記者提出的大多問題都選擇一言不發。
直到被記者問到「你有什麼遺憾嗎」,高平福如一潭死水般的情緒,才忽然捲起了令人心碎的波瀾。
只見他眼眶微紅,聲音也有些哽咽,對著鏡頭好久,才緩緩說出了那句話:
對不起女兒,爸爸讓你失去了父愛和母愛,對不起。
他說這句話時,陽光正打在他的側臉上,低垂失落的眉眼裡滿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的虧欠與眷戀。
為圖一時之快,不顧後果釋放出的暴怒情緒,只會千倍百倍地反彈回來,最終被狠狠傷害到的,不止是自己,還有身邊最親的人。
人們常說衝動是魔鬼。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心生憤怒,之所以在憤怒中逐漸失控,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無力去表達憤怒的慌張。
人生來討厭失控感。
當一個人不懂得建設性表達憤怒時,當他所能想到的方式無力解決現有矛盾時,就會有部分人不自覺地退化到「充滿動物性」的原始狀態中。
不顧一切地將自己無力掌控的慌張、無力表達的憤怒,訴諸於武力,用暴力的方式去宣洩。
久而久之,「不滿→憤怒→破壞」逐漸成了他下意識的行為邏輯,直到幡然醒悟時,才發現大錯早已鑄成。
後來,記者帶著高平福臨刑之前的話找到了他的女兒。
那是一個臉上寫滿了自卑與不安的女孩,本是上小學的年紀,身上卻有一種濃霧般化不開的悲傷。
那天,在得知父親被押送刑場後,她一言未發,緊握著拳頭,好像即將迎接死神的不是父親,而是自己。
但即使再後悔又有什麼辦法呢?
就像記者說的:也不知道她怎麼樣來承受這一切,但沒有辦法,她的父親是一個罪人。
夫妻吵架,開車撞死丈夫
情緒失控,源於不相信問題可以解決
你有沒有過情緒失控的時候?
2018年,在重慶發生過一起悲劇。
一對小夫妻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爭吵了起來,妻子坐在車裡,丈夫攔在車前,兩人爭執了好久,誰都不肯讓步。
突然間,車子加速,只聽「咣當」一聲,車前的丈夫被狠狠甩了出去,後腦勺著地,當場死亡。
事後妻子被帶到警察局,嘴裡一直念叨著一句話:如果當初,不那麼生氣就好了.......
其實,我們會情緒失控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
我們不相信一切是可以變化的,事情有辦法解決的。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是不具備覺察和思考情緒的能力的,所以當情緒來臨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以哭鬧的形式大肆宣洩。
這時候,如果有一個有思考情緒的能力的他人能接住我們的情緒,並協助我們處理情緒,我們才能習得成熟的應對情緒的能力。
回想一下,你小時候有沒有因為作業沒完成,而崩潰大哭的經歷?
你的家人是怎麼做的呢?
第一種處理方式:直接幫你寫完。
第二種處理方式:不提供幫助。只跟著發脾氣,指責你貪玩,出現麻煩只會哭。
第三種處理方式:安撫你,告訴你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完成作業,協助你一起完成。
只有第三種母親的做法,能訓練孩子的情緒能力。
因為她沒有直接制止孩子哭鬧,而是藉由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將情緒和思考而非宣洩聯繫在一起。
這樣,孩子才能明白:產生強烈的情緒不可怕,我有能力承受並處理它。
如此,在處理突發的事件或突如其來的困難時,才不至於一時昏了頭,變成只會發泄憤怒的機器。
能掌控情緒的人,家庭會更幸福
人際關係大師戈特曼說:
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因為它決定著一個人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的幸福。
蔡少芬的老公張晉就是情緒很穩定的人。
蔡少芬曾在節目中說過,自己很情緒化,一有矛盾就愛說分手。
有一次,蔡少芬又說了狠話,張晉非但沒有生氣,反而一邊替她收拾行李,一邊對她說:如果你這樣一直說狠話,就會把我們的感情弄裂了,再黏不回來的。
蔡少芬這才意識到,自己說的話有多麼傷人,從此控制自己吵架再也不說這樣的話,兩個人感情也越來越好了。
心理學上有個「踢貓效應」,意思是指人和人之間的壞情緒是會相互傳染的。
如果你經常感到自己被憤怒等極端情緒左右,並且每次發泄完都感到十分後悔,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正視憤怒,重新找回控制感
憤怒是很正常的,憤怒的存在是一種內在的警報,它告訴我們有些事情不太對勁,比如你的人際邊界遭到了侵犯。
要想不讓憤怒在失控的情況下表達,最好能在邊界受到侵犯、感受到不安時,就能細緻地留意到內心的聯想、感受身體的無意識語言,這是「覺察」的功夫。
當你發現自己怒火中燒的時候,可以先問問自己3個問題:
● 你對TA的期待是什麼?
● 為什麼不能夠忍受別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 結果真的有那麼糟糕嗎?
當我們陷入強烈的情緒中時,很多問題都被我們的情緒所放大化了,而實際上問題往往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糟糕。
2、正確表達憤怒
在充分覺察、了解自己因何憤怒之後,接下來要做的是在合適的場合、用被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比如:我難以接受這樣的評價/我覺得很生氣/我感覺很不好/我沒有你說得這麼差。
在這個過程中:
第一,重點是談論你的感受。比如:我很失落。
第二,需要明確問題的具體內容。比如:因為你答應了我,而你沒有做到。
第三,談談你想要什麼。比如:我只想讓你安慰一下我。
這些話看似平常,實則背後透露的是真正的自尊自信,是一種「不含敵意的堅決」。
這種「堅決」既能讓對方明白你的立場和底線,又不至於讓問題在情緒化的語言中偏離了原本的「解決航線」。
3、 為自己準備「情緒急救箱」
回顧自己之前的生活,做哪些事情會讓你感覺情緒特別正面?
試著把這些事寫下來,當情緒襲來,進入應激狀態時,馬上做這些能給你帶來正面情緒的事。
4、伴侶情緒容易失控怎麼辦?
- 關掉你的內在對話
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只有一半精力在對方身上,而另一半在思考自己要怎麼回答。
這些想法佔據了我們的注意力,會阻礙我們聽到對方的完整信息,所以我們需要清除自己的想法,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
你可以在聽的時候問自己三個問題 :
對方想告訴我的是什麼?
這對別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對方怎麼看待這件事?
- 避免評價和建議
避免直接給出評價和給建議,你只需要與對方交流你對他所說內容的理解,以及你聽到以後的感受。
你可以這麼說:
不知道我的理解對不對,你剛想說的是……的意思嗎?
你剛剛說的話,我認真聽了,但你說到……我有點不舒服,你想說的是……的意思嗎?
溝通中的行為是會「傳染」的,以表達換表達,以溫和換溫和,以尊重換尊重。
當你試圖了解對方時,對方往往也會試著來理解、滿足你。
但如果你發現,這樣做根本沒用,或者對方情緒暴躁的程度已經觸碰到了你的底線,甚至超過了社會合理範圍內,你就應該考慮停止這次溝通,或是退出這段關係。
三毛曾說過:從容不迫地舉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態度,更能令人心折。
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就像是一份給自己和他人的禮物,不僅能滋養自己的生命,也能甘甜他人的生命。
最後,一起點個「在看」:
為自己,也為那些愛著自己的人,請你遠離身邊所有不能控制情緒的「魔鬼」,以心平氣和地姿態,好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