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刪除《賣油翁》最後一句「此與庄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避免主旨理解的混淆:
故事本身的完整性:《賣油翁》的主體內容是陳堯咨與賣油翁關於射箭和倒油技藝的對話及展示,重點在於通過賣油翁的言行傳達出「熟能生巧」的道理。前面的情節已經能完整地體現這一主旨,故事到「康肅笑而遣之」結束,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思考空間,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熟能生巧以及做人不應驕傲自大的道理。如果加上最後一句,學生需要額外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理解「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這兩個典故,這可能會分散對賣油翁故事本身的關注,使文章的主旨變得不夠突出。
典故與主旨的契合度:「庖丁解牛」出自《莊子·養生主》,強調的是養生應當順乎自然,方能遊刃有餘;「輪扁斫輪」則是說明真正的道理不在書中,而在實踐中。這兩個典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與熟能生巧有聯繫,但所表達的側重點與《賣油翁》的主旨並不完全一致。對於中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難以準確把握這種微妙的差異,容易造成對文章主旨的誤解。
2. 防止不良價值導向的影響:
對讀書學習的輕視:「輪扁斫輪」的故事中,輪扁認為齊桓公所讀的聖人之書皆是糟粕,讀書不如實踐。這種觀點如果不加正確引導,可能會讓學生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對於三觀尚未健全的中學生來說,他們正處於學習知識的重要階段,需要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如果接觸到這樣的觀點,可能會對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知識的尊重產生不良影響。
思維的片面性:歐陽修在最後一句中用這兩個典故與賣油翁的故事進行類比,有將熟能生巧的觀點絕對化的傾向。這可能會讓學生認為只要不斷重複練習就能掌握一切技能,而忽視了創新、思考等其他重要因素。在當今社會,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對於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這種片面的價值導向不利於學生的全面成長。
綜上所述,教科書刪除《賣油翁》的最後一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旨在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所傳達的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