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哥,玉玦是什麼?」「哥哥,蚝殼牆是哪個歷史年代產生的?它除了美觀以外,還有哪些作用?」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館三樓展廳里,一群小學生正圍著一位15歲少年,眼裡綻放求知若渴的光芒。少年不僅耐心解說著文物的來歷,還用生動形象、有趣的故事引導他們思考,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這位少年,就是來自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南海中學初三年級的吳禕凡同學,在南山博物館做志願講解服務的時長已接近100小時。本次「行走的思政課」系列活動之「了不起的南山少年」活動文脈之行中,吳禕凡和蔣正昊兩位南山博物館少年志願者講解員加入南山少年團,與大家一同在調研探討小課堂上進行頭腦風暴,為挖掘南山歷史文化「符號」、打造出一份「南山禮物」發揮創意。

在南山博物館的每個角落,都經常能看到身穿綠馬甲、戴著耳麥、聲音稚嫩的少年志願者講解員,他們是南山博物館的文化小使者,努力將南山的歷史文化「符號」傳遞給更多的人,讓大家深入了解南山歷史文化的魅力和獨特之處。
做講解員的這四年:
一周內背誦3000字,半小時被問50多個問題
今年是吳禕凡在南山博物館志願講解服務的第四個年頭,對於館內的展品,尤其是古代南山展廳的展品,他能如數家珍,自信大方地向大家展示。但是,在做講解員的這四年里,他也經歷過十分艱難和尷尬的瞬間,在實戰與鼓勵中慢慢成長。
2019年夏天,南山博物館發布了招募小講解員的消息,吳禕凡順利通過了報名者海選初試,經過7天的培訓以及最後的講解實戰,他在現場展示了作為講解員的熱情、才華和才藝,得到了專業評委們的認可與點贊,成為了南山博物館文化小使者,那時他僅有10歲。

在講解實戰考核中,有很多現場應變的問題,還有一些3000字的講稿要在7天之內消化吸收,這對當時四年級的吳禕凡來說,是很困難的任務。「說真的,那段時間還談不上多麼熱愛,只是出於一種單純的爭強好勝心,推著我一直往下走。尤其當我看著周圍跟我一樣大,甚至比我還小的小朋友背得滾瓜爛熟,我就強迫自己堅持下去。」
而成為志願者講解員正式「上崗」後,作為萌新的吳禕凡很快又遭遇到了講解員生涯中最尷尬的半個小時。他回憶道:「五年級的時候,有一位逛展館的叔叔過來找我講解,這位叔叔是求知慾特彆強的一個人,我清楚地記得,一場半小時的講解,他問了我50多個問題,基本就是每走兩步他就停下來拽住我問。」
「小朋友,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東西是做什麼用的?」
那時的吳禕凡對於講解稿件的熟悉程度和歷史文化知識儲備都不夠充分,沒有現在這麼自信,應變能力也欠缺,碰到會答的問題,語速嗖地一下就飆起來了,而碰到不會的問題,立馬就緊張起來,支支吾吾開始打轉,然後只能沉默著低頭領著叔叔往前走,那次尷尬的經歷給了他很深刻的印象。但是,在他講解完後,羞愧地以為會遭到批評和責怪,卻聽到了叔叔的鼓勵:「小朋友,你很厲害,我問了這麼多刁鑽的問題,你都能給我解答」。
在講解員生涯中學習、成長:
從小是個「小話癆」,報名參選是受媽媽鼓勵
如今的吳禕凡在南山少年團中是「歷史小百科」一樣的存在,常常得到小學生們的掌聲和崇拜。他認為,正是那次叔叔的鼓勵讓他更加堅持講解歷練,慢慢地,他對展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對當初的堅持有了新的追求——「這種感覺慢慢演變後,就會發現自己真正追求的已經不再是別人的稱讚了,我其實現在更喜歡別人問我問題我答出來這樣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講了給我鼓掌,我覺得這是一種成長。」他解釋道,特別是在學過初中歷史後,他會把歷史課本上的知識擴展到展廳講解中,把展廳講解中的理解運用到課堂上的問題和學習生活中。
從最初的小驕傲、小自豪,到遭遇講解生涯中的尷尬瞬間,到運用課本知識與展廳講解內容相互融合,南山博物館少年志願者講解員的經歷讓吳禕凡感到,「這是一種良好的雙向循環的過程。」
然而這種成長的收穫,卻並非當初年幼的他所能預料到的。小時候,他認為數理化、計算機等知識才更加符合男生的胃口和性情,對於文科類的知識有一點抵觸心理,所以當初其實是媽媽鼓勵他參與南山博物館文化小使者選拔的,他說:「當時我就簡單問了幾句,我也不知道講解員到底是什麼,就感覺是語言方面的,而我是有語言專長的。」
吳禕凡媽媽則解釋,「從小到大,他的很多活動安排基本都是尊重他個人的意願為主,但因為他從小就是個『小話癆』,我們希望他能把握這個特點並發展為長處,所以就鼓勵他積極報名參選南山博物館文化小使者,讓他能以這種積極且正能量的方式好好『說話』說個夠。」
城市身份認同逐漸發生變化
心懷南山,立志要讓世界看見南山
你是哪裡人?每當遇到這個問題,很多深圳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回答自己的籍貫。曾經,生在南山、長在南山的吳禕凡,回答這一問題時會說自己是武漢人。但是在成為南山博物館文化小使者的這四年里,他發現深圳這座城市的歷史並不是像他想的那樣單薄,不僅僅有4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更重要的是,他發現深圳有著橫跨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

如今,遇到一些來自西安、北京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朋友,吳禕凡也可以自信地告訴別人:「我的老家在武漢,但我是深圳人!我來自深圳市南山區,我會介紹深圳的歷史和人文特色,它不只是一座國際大都市,還是中國南方海防的一個重要布局中心,還有著南頭古城千年的情懷傳承......」
作為一名深二代,講解員的經歷讓他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在不斷增強。「在南山博物館講解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自己作為一個深圳人,有什麼該驕傲的,什麼該自豪的,有什麼該讓別人也知道的……這是我的義務。」吳禕凡認為,少年作為文化的傳承者,不應該只是機械地吸收文化,更應該嘗試提升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同修復文物一樣,加入時代的觀念,磨去那些已經過時的「銹跡」,讓文化更好地為時代服務。同時要豐富文化的體現形式,不要讓文化只停留在逢年過節和旅遊景點,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譬如寫作文以文化為主題、閑暇時上網學學剪紙等傳統技藝。
在這次「了不起的南山少年」文脈之行活動收官之際,他感慨:「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把南山裝入心裡了。心懷南山,要讓世界看見我們南山!」南山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張亞東在現場評價兩位少年志願者講解員:「他們不愧是我們的文化小使者。」

吳禕凡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了「圳少年」的基本特質,尤其表現在自信與友好上,「這從我講解的經歷就可以看出。」在他看來,深圳是一座友好、先進的城市,文化底蘊帶來的包容性加上新興發展所產生的吸引力形成了「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形象,作為深圳的少年,自然應該擁有創新的意識、自信的面貌、友好的品格、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精神。
采寫:南都記者 王童 實習生 張藝馨
攝影:南都記者 冷鋒 趙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