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僅有高中學歷,卻在38歲時,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從此成為一名文學博士,他就是蔡偉。
而他並非天才,當初高中畢業後,他為了生計,也蹬過三輪,擺過攤。
那他有著什麼過人之處,能實現從車夫到博士生的大跨越呢?
如今的他又過得怎樣了呢?本期子牙童趣人物紀就帶你一起認識一下蔡偉。
嚴重偏科,高考落榜
1972年,蔡偉出生於東北的一個工人家庭,當時父母忙於工作,也沒有時間管他的學習。
但蔡偉卻對書本有著濃厚的興趣,經常捧著圖畫書看。
上小學時,學校開設書法班,他跟著練了幾年毛筆字,這不僅讓他寫得一手好字,也讓他愛上了文字,遇到不認識的,他會專門去查字典,了解清楚。
幾年下來,蔡偉的文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班級里,他的語文成績一直是最好的。
到了中學後,蔡偉對漢字的喜愛,逐漸延伸到對文學的熱愛,他一有時間,就會捧著名著看,甚至各種晦澀的古文學,他也會研究。
每次語文課堂上,他都求知若渴,是表現最積極的那一個。
有一次,老師講解文言文延伸知識的時候,讀到夫子哂之的哂(shen)時,卡頓住了,但很快蔡偉舉手回答出來,贏得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掌聲。
初中時,他還能平衡好各科的成績。但進入高中後,由於他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語文上,因此成績出現嚴重偏科。
當分班月考時,他的數學和英語拖了後腿,導致他被分到最差的班級。而這個班的學習氛圍不好,因此蔡偉一有空,就自己跑去當地的圖書館學習。
那時候,他一頭扎進知識海洋,一年多的時間裡,他看完了300多本書籍。
市圖書館很大,藏書眾多,蔡偉很享受讀書的時光。光《紅樓夢》他都讀了四五遍,他喜歡反覆咀嚼其中的文字,時不時還會背其中的詩句。
後來,無意間,他翻到一本講解訓詁學的書籍,從此更是加深了對古文學的認識。
高三時,雖然他的文學造詣已經超過許多大學生,但他的其他課,實在太差了,因此1990年高考時,他落榜了。
當時,家裡條件也不好,無法支撐他復讀的想法,於是他選擇聽從父親的安排,進入了一家膠管廠打工。
進廠後的蔡偉,雖然白天在流水線上,做著日復一日的工作,但還好時間自由,三班倒,讓他騰出許多時間看書。
當時工友們休息的時候,會聚在一起打牌,但他還是更喜歡安靜地讀書,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許多同事還懷疑他精神不正常。
研究學問,廢寢忘食
但沒想到,三年後,工廠就因為效益不好,將他辭退。於是他又幹了幾年後廚打雜的工作,平時就揉面,熬湯等等。
23歲時,蔡偉在父母的介紹下,認識了一個女孩,倆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後來,在後廚掙得少,養不了家,而且太忙了,他沒有時間看書,於是他又開始擺攤。而這一擺就是十餘年,期間他從未放棄看書研究。
在他的生活里,書本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研究也成了習慣。妻子對蔡偉的愛好,是十分支持的,她覺得多讀書,只會有好處,也從不干預丈夫的事情。
當時,他雖然做著工作,但內心仍十分嚮往校園生活。有些時候,他會去大學門口擺攤,看著學生們捧著書,臉上洋溢著笑容,他羨慕極了。
後來,他不僅將讀書當成愛好,更當成自己自學的通道。
有一天,他在一篇文學雜誌上,看到了著名學者裘錫圭的文章,十分喜歡,經常拿出來拜讀。
但期間,他也有許多疑問,可是找不到人解答,於是在1995年的時候,他忍不住,給裘錫圭教授寫了信,期待得到答覆。
雖然這麼想,但他也抱太大希望,因為這些年,他也給其他學者,寫了很多信,都石沉大海。
但讓他意外的是,不久後,他就收到了回信。信中,裘教授不僅對他的疑問進行解答,還表示了對他的欣賞。
之後,倆人正式成為筆友,隔三差五通過書信,進行文學交流。裘錫圭還熱情邀請他去北京見面,1996年,倆人順利相聚於北京。
因為對文學的研究,兩個身份差異巨大的人,一見如故,彷彿多年老友。裘教授還鼓勵蔡偉不要放棄研究文學。
在裘錫圭的鼓勵下,蔡偉廢寢忘食地學習。
後來,有一次,他讀到裘教授發表在《文物》上的《<神鳥賦>初探》時,因為他之前也探索過相關內容。
所以對其中的佐子的讀音,有其他看法,因此他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裘錫圭。
當裘教授看到他的來信後,覺得特別有道理,不僅思路新穎,而且符合原文。
於是在1998年,專門發了一篇文章,解釋此事。之後,這件事在文學界傳播開來,蔡偉也逐漸小有名氣。
38歲,成為復旦博士
後來,他一邊擺攤,一邊繼續學習,期間他當了父親,一家三口,幸福溫馨。
但2007年,妻子突然生病,打破了小家庭的寧靜,當時擺攤的錢,無法支撐高昂的醫藥費,為了給妻子治病,蔡偉不得不放下書本,外出蹬三輪掙錢。
為了多掙點,他不分晝夜,拉人也拉貨,大街小巷裡,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為了節假日多賺點,他全年無休,也因此落下了嚴重的腿疼毛病。
後來,他蹬了一年的三輪車,妻子的身體逐漸好轉,家裡借的幾萬塊錢也還清,他再次開始投入讀書研究中。
有一天,他收到了裘教授和其他學者的來信,詢問他為何不再給他們寄信了。
蔡偉在回信里,講了自己這一年多的經歷,並表示自己之後,還會繼續和他們進行文學交流。
當時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研究中心聯合博物館,正在進行文物書籍編纂工作,缺了幾名研究員,裘錫圭就想到了蔡偉,決定臨時聘請他到中心做研究。
2008年9月,蔡偉帶著妻子,來到上海,雖然過去他沒有接觸過,但當時編纂工作中,他的能力,甚至很多時候,比那些老教授還要厲害。
一年後,教授們不希望蔡偉這樣的人才被埋沒,就想讓他留在學校,當時復旦的規定是院士可以自主招博士,但蔡偉只有高中學歷,這並不符合學歷要求。
於是裘錫圭等多位學者聯名寫了推薦信,由復旦大學上報到教育部,後經聯合批准,38歲的蔡偉,成為復旦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就是他的恩師裘錫圭。
之後,讀博的日子裡,蔡偉專心跟著老師做研究,埋頭苦讀,但很快他也發現自己和同門學生之間有著很大差距,因此課餘時間,他都會惡補大學和碩士期間的專業知識。
但想要畢業談何容易,為了順利完成論文,他花費了很多精力,終於在44歲時,他取得博士學位,順利從復旦畢業。
後來,他的事迹被媒體報道出來,人們紛紛來採訪他,但他覺得困擾,於是更換手機號,回歸正常生活。
畢業後的他,選擇去貴州安順的一家學校圖書館工作,平時,他就自己做研究,上上課,學生們也都很喜歡講課生動的蔡老師。
對蔡偉而言,他一生所求,也不過於此。
看完了蔡偉的故事,你們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請關注我,為我點贊並轉發,你們的每一份鼓勵,都將是我做出更好內容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