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物理特級教師程啟明
堅持手寫教案40年
目前已寫100多本,累計400萬字
被贊為
「活動的物理教案博物館」

今年61歲的他
婉拒了民辦學校的高薪聘請
返聘繼續留在湖北武漢市東湖中學
40年手寫400萬字
他的教案年年「刷新」
1982年,程啟明
從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
先在湖北蘄春任教
2001年調到武漢東湖中學任教至今
教了40年書
他獲國家、省、市榮譽十多次
幾乎每個工作日
他都會早到學校,利用清晨
梳理、總結教學,撰寫教案

在程啟明的辦公室里
手寫教案本按年份順序
整齊地碼滿了兩個牛皮紙箱
「從當老師的第一天開始手寫教案
每學年寫2到3本
到現在已經有100多本
累計400萬字」

教案的每一頁上
字跡端正工整
「學習物理離不開圖形」
翻看程啟明歷年的教案
幾乎每一頁
都有他精心設計並繪製的圖示

除了教案
他還手寫編撰了多本習題集
每本約5厘米厚
程啟明說
「我平時喜歡跟學生們一起做題
力爭刷題數量達到學生的兩三倍
盡量為學生們剔除一些
跟不上時代的老題目
精選一些跟生活結合緊密
跟前沿物理科學接軌的好題目、新題目」

「不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就教不好學生們」
隨機抽取幾個學年的教案
關於「萬有引力定律」知識點的教案內容
每一年的教學設計
例題和反思都不一樣
教了40年物理
知識點「倒背如流」
為什麼每年仍重新寫教案?
程啟明說
不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就教不好學生們
「每一屆學生都在進步
如果老師不及時更新儲備
就容易被學生問倒、難倒
我的目標是做一個
永遠不會被學生問倒的老師」

我國三次「天宮課堂」
航天員在天上開講
程啟明在教室講
每次開講前,程啟明都會做足準備
「天宮物理課我必須重點講
這是物理課,也是愛國思政課」
上課時,程啟明的聲音
洪亮且富有節奏感
每隔幾分鐘他會向學生髮問
引導孩子們進行互動
45分鐘的時間
他板書寫滿黑板
並用不同顏色標出推導公式的重點項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學校里有很多青年教師
拜程啟明為師
將他的教案作為範本
「精益求精,沒有盡頭
程老師滿足了
我對一個物理老師的美好想像」

程啟明(中)為兩位徒弟傳授課堂經驗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程老師的學生中
有百餘位走上教育崗位
其中物理老師就有30位
陳武是其中之一
他印象最深的是
程老師物理課上的鋼板油印紙

20世紀90年代,程啟明製作的油印複習資料
「當時沒有教輔
程老師就把自己教案上的精華
刻在蠟紙上油印下來
每天上課發給我們
現在流行的導學案
30多年前程老師就在做了
只有不斷突破自己,才能點亮他人」

這不僅僅是教案
更是對職業的熱愛和尊重
為敬業的老師點贊

華夏悠久的文明歷史中
教育是人類歷史延續的紐帶
老師灑下知識的星光
閃耀希望的長河
一支粉筆,兩袖微塵
三尺講台,四季耕耘
從小到大
無數老師一路伴隨我們成長
為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
一屆又一屆學生成長高飛
老師們依然在原地不離不棄
老師,教會我們多少知識
又培育了多少學子
老師的板書
書寫的內容或繁或簡
內容卻總是由淺入深
它是伴隨我們成長的印記
更是老師們心血的凝聚
默默資助30餘名寒門學子
近日,安徽蚌埠懷遠一中
宋文武老師不幸離世
妻子收拾遺物時發現
他曾資助30餘名寒門學子
天南海北的學子
趕回悼念這位可敬的語文教師
堅持「單腳跳」為學生上課
25歲班主任因腳骨折不能走路
學校讓其休息,其他老師幫忙代課
但她放不下畢業班的學生
堅持「單腳跳」為學生上課
最美教師,當之無愧
「80後」白髮的校長爺爺
「拿回去給俺媽吃」
河南周口一鄉村小學
學生要把學校發的雞腿
帶回家給媽媽的視頻
感動很多網友
河南「80後白髮校長」張鵬程
為了讓留守兒童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和好的生活
拿自己的工資補貼學生餐費
花光幾乎所有積蓄
孩子們親切地叫他
「校長爺爺」

張鵬程坦言
「我希望孩子們感受到愛
學會去愛
能夠真正自信起來」
當被問道
讓他堅持下去的動力時
張鵬程說
「農村的孩子,總要有人來陪」

插著胃管講課的「背包」
被確診克羅恩病的吳新元老師
只能靠營養液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
為了帶領學生衝刺高考
他堅持插著胃管講課
被學生們譽為「背包老師」
為班級里同學寫小紙條進行鼓勵教育
「小軒:最近你的表現很好,
老師都看在眼裡,
希望你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3月6日,山東臨沂
一小學老師為班級里同學寫小紙條
對學生進行鼓勵式教育
獲得網友點贊

有的學生收到紙條後
也會回寫一張紙條塞到厲老師手裡
表達對老師的感謝
表示自己會繼續加油
這也讓厲老師覺得非常欣慰
證明自己的「鼓勵紙條」非常有用
「我寫給他,他也寫回給我一條
就像我們之間的一個小秘密一樣。」
看到這裡
團團默默留下了眼淚
最後,致敬每一位老師
帶著老師的囑託和希冀
我們一路前行,不斷進步
老師,謝謝您!您辛苦了!
你有什麼想對老師說的話呢?
快來評論區告訴團團~
綜合整理自央視新聞、瀟湘晨報
來源: 學校共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