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以來重返校園的孩子們是否自律?隨之而來的問題讓不少家長感到困擾,孩子不自律應該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近黃浦區一位家長的電話諮詢案例~
案例簡述
問題:家住在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的一位沈姓家長,孩子今年已經五年級了,還有一年就要進入中學階段。爸爸平時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更多的是由媽媽關注孩子的成長。媽媽表示孩子不太自律,總是拖拖拉拉,不僅僅在學習方面,幾乎什麼事情都離不開父母的提醒,自己一點主動性都沒有,這讓媽媽很是擔心。媽媽坦言,未來的學習生活節奏肯定會越來越快,難度也會越來越大,好的壞的都說了,可孩子依然沒有改變,到底該怎麼辦?
案例分析
指導師在諮詢的過程中 ,首先對媽媽陪伴孩子的整個過程做了詳細了解,並給出了相對應的指導方法。其實孩子不自律的背後,一定有需要被看到的原因,家長如果看到了,問題可能就解決了。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來一起看看孩子行為問題背後的原因和對應的指導建議是什麼?也許您也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原因一:孩子討厭被強迫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催促孩子,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孩子就會以不合作的矇混戰術進行消極抵抗。
指導建議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簡單粗暴,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裡所有的規矩都是為他一個人制定的。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讓孩子有參與感和儀式感。
從教育的角度而言,孩子更願意聽從喜歡自己,尊重自己的人引導,充分跟孩子溝通,是解決孩子抵觸情緒的最好方法。而父母也要做帶頭人,為孩子做好表率,言傳身教。
原因二:孩子害怕會失敗
孩子害怕失敗,一是因為父母定的目標太過於寬泛,例如:學好英語,好好聽課,孩子不知道怎麼執行。二是孩子不願意脫離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怕新的環境和改變。孩子擔心自己做不好,為了避免失敗,所以選擇逃避。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最初一段時間都是最困難的,因此,不能一味地只要求孩子自律。例如:有些父母會要求孩子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天背一首唐詩,每天閱讀一小時。對於完成這個任務,孩子信心不足時,就可能會產生抵觸情緒。
指導建議
可行的方案是循序漸進的執行,稍微降低一些對孩子的要求,與孩子商量設定一些較為合理的目標,比如:每周兩天,每天寫夠10分鐘就可以,每天讀書20分鐘就可以。只要孩子開始邁出腳步,進步和改變就變得有可能。
原因三:害怕成功後,要求更多
曾有個孩子說他是故意磨蹭,擔心如果及時做完了,媽媽又會安排其他任務。當孩子考了前十,父母還會要求他考前五,孩子考了前五,又會要求他考前三,這是一種不小的壓力。當孩子覺得自己力不從心時,就會自制力變差,應付了事。
指導建議
讓孩子在執行任務的過程當中覺得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更有壓力感,能夠很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這才是更重要的。孩子不想寫日記,可以寫寫讀書筆記。孩子看書枯燥了,可以給孩子換幾種類型的書籍,比如:科普書、小說、故事書等,不一定非要讀同一種類型的書。

綜上,本次指導過程中,指導師結合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引導媽媽對自己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反思,並給予了媽媽具體的指導建議。如果您也有孩子成長中的種種困擾,歡迎前來諮詢~
梧桐熱線等您來
☎021-61919302
⏰8:30--18:30
(周一至周日)
編輯 / 陳露露
來源 /黃浦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