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糖
清華,是許多小鎮做題家夢開始的地方,也是不少寒門學子認清現實的地方。
「浙大博士在讀生送外賣」這一話題引爆網路,讓人們意識到,原來考上名校,也不代表光明璀璨的未來,後續的個人選擇還是很重要的。
學歷與能力從來不成正比,即使在唯學歷論英雄的今天,還是有大批大批高分低能兒,他們能在高考中突出重圍,卻不能在進入社會後,將在大學所學發揮出來。
著名的「張曉勇」就是高分低能兒代表,因清華領導人大換血此時又被舊事重提。
清華領導大換血,讓張曉勇再次成話題中心
新學期開學,清華大學領導層大換血,新上任三位副校長。
第一位是李路明教授,是清華航空航天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前往英國撒瑞大學深造,回國後一直在清華工作。
第二位姜培學教授,清華機械工程學院院長,主攻熱工程物理方面的難題,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任清華山西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回到本校工作一段時間後,榮升為副教授。
第三位王宏偉教授,清華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博士畢業,後前往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耶魯大學深造,學成歸來一直為清華效力,如今出任清華副校長也是實至名歸。
而1974年出生的王宏偉教授,是1992年18歲時考上清華,提到「18歲」「清華」「王宏偉」這些字眼,不免讓人想到著名的「3個清華人」的故事,同時想到那個風雲人物「張曉勇」。
你知道著名的「3個清華人」的故事嗎?
「3個清華人」顧名思義是三位從清華畢業的學生。
第一位是1973年出生的張曉勇,第二位就是1974年出生的王宏偉,第三位是1977年出生的顏寧。
3個清華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18歲時考上清華,分別是清華1991屆、1992屆、1995屆清華新生,而且都是生命科學院學生。
同樣的年齡,同樣考上清華,同樣是別人眼中優秀的高智商學者,未來的人生之路卻大相徑庭。
剛才我們大致介紹了第二人王宏偉,現已經是清華副校長的身份了,也算是金錢、地位、聲譽都有了,人生相當成功。
第三人顏寧更是優秀中的優秀,本科畢業後前往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博士畢業後回到清華擔任博士導師,後去到美國深造,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長。
而故事中的第一人張曉勇,這一路走得格外坎坷。
本科畢業後張曉勇進入廣州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工作,在90年代初期,企業就給張曉勇開出1萬+的薪水,也算是與他清華畢業生身份匹配,他也在當時成家立業,買房買車。
但他低估這個行業的新老更替,不進步就會被淘汰,之後他只能去找新工作,此時他父親病重。
他辭職回到長沙老家,之後他干過房地產,但幾經衰落,在長沙馬王堆陶瓷市場當上了保安。
原來大學教授與保安只有一步之遙,同樣是清華人,曾經也在同一起跑線,如今的生活卻大相徑庭,所謂一步錯步步錯,如果當時不那樣選擇,如今是否也是同一世界的人?
「3個清華人」的故事告訴我們考研的重要性
王宏偉和顏寧,從清華本科畢業後,都選擇考研,或是考本校的博士生,或走出去深造考碩博,有了學歷的優勢,再回到清華或者留在國外任職,都有一定的話語權。
這也是張曉勇與他們產生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人生的岔路口有時就是一念之間的選擇。
如果當時張曉勇本科畢業後選擇繼續深造,是否也會在中外合資企業平步青雲,如今或許已經成為大中華地區數一數二的高管了吧。
如今學歷更加重要,大學生們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考研,先豐富自己的學歷,同時可以逃避找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3個清華人」的故事除了告訴我們考研深造的重要性,其實還不禁想到「小鎮做題家」這一觀念。
張曉勇是1991年長沙縣理科狀元,父母都是普通農民。
雖然這樣說有些不孝,但如果當時父親病重,家裡有條件請護工護理,張曉勇沒有選擇辭職回家照顧,事情的發展會不會不一樣呢?
沒有如果,現在的張曉勇也活得輕鬆快樂吧,但普通家長一定要避免孩子成為高分低能兒。
今日話題:
你看過「3個清華人」的故事,你有什麼想說的?
(以上圖片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