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信部發布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動自行車標準化工作組籌建方案公示》引起網友們的關注,截止2025年6月5日,各方面的意見都會被聽取。
那麼你希望擁有一輛怎樣的代步車呢?
在公示中明確了工作組的業務範圍,這與網友們沒有關係;重點是「標準體系」篇的內容,其明確了基礎通用、整車、零部件、配套設備、製造和檢測的體系,可以說是相當全面。其中的基礎通用部分包括術語辭彙、分類標識和其他一欄,專業術語內容同樣與一般用戶無關,但是分類標識還是很重要的;第二部分里提到了整車塑料佔比測量、通用安全、電氣安全等內容,相信這是網友們更加關注的話題。
筆者認為應當對於車輛的整備質量、塑料覆蓋件佔比的要求進行寬鬆化,整備質量的限制可以略微提升;因為動力電池的質量能量密度不盡相同,其中最高的一類是三元鋰電池,其次是磷酸鐵鋰電池,再次是鈉離子電池,最低的是鉛酸電池(俗稱電瓶)。
第三部分內容提到「蓄電池」等類目,電池和整車整備質量息息相關。
由於電動自行車是價格低廉的交通工具,車輛的製造工藝標準不會非常高;同時採用的動力蓄電池的製造工藝和PACK工藝水平也有良莠不齊的客觀問題,使用三元鋰電池的車輛已經造成了一些火災事故。
所以或應當可以提高車輛的整備質量限制,允許車輛使用無鎘鉛酸電池或能量密度有一定優勢但質量依舊偏高的鈉離子電池。當然也應當同步確定製造與檢測的新工藝標準,這是第四部分的內容。
基礎設施配套同樣重要
與電動自行車蓄電池安全性能一樣重要的是基礎設施配套,需要關注的是第三部分里的「充電樁」的內容。
現在的小區里總會有大量的充電樁,比例是否做到1:1是筆者無法確認的,但合理規劃充電時間還是能做到便利的充電。所以這個話題不是筆者真正關注的話題,個人關注的是小區管理企業銷售的「轉供電」的單價。
充電單價各不相同,但中功率的充電樁還是要1.0元/小時左右。
雖然電動自行車的蓄電池容量小,基本都不足一度電;可是對於用車頻率較高的人而言,充電也幾乎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一輛車一年的充電費用可能會要幾百元,一個家庭如果有兩到三輛電動自行車,一年的充電費用則有可能達到上千元。或許上千元的費用在互聯網上看起來不值一提,但在真實的線下則是一筆不容忽視的開支;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了解一下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以及區域化差異的相關數據。所以充電樁、轉供電的價格問題也是值得關注的,這是一個重要的民生話題。
總結:
電動自行車的標準應當如何制定確實應該廣泛聽取各界的聲音,應當多聽取車主的聲音;並且應當基於車主的真實、合理的用車需求考慮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從充電設施開始,到道路設施的升級。同時或應當考慮非機動車道的限速標準調整,在車輛速度上限為25km/h的基礎之上,非機動車道限速15km/h所形成的漏洞應該如何填也是值得分析論證的。
拭目以待,期望會有一個全新且全面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