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汽車消費早已稀鬆平常,只要有足夠預算,走進4S店或二手車行就能開走新車。但在蘇聯時期,購車不僅是經濟實力的比拼,更是一場關係與人脈的較量。全蘇聯每千人中僅有45-50位車主,多數人需要等待數年才能獲得購車資格,或通過特殊渠道達成交易。
蘇聯政府將皮卡、廂式貨車等現代商用車劃為禁售品。莫斯科人433/434系列、伏爾加皮卡等車型雖已投產,卻從未流入民間市場。即便集體農莊與國營農場的勞動者對這類運輸工具需求迫切,也只能望車興嘆。同樣被限制的還有RAF和UAZ生產的微型客車,導致經濟條件優渥的多子女家庭,日常出行只能擠在五座轎車裡。
伏爾加系列轎車堪稱蘇聯國民夢想座駕,其五座與七座版本配備1.5立方米的超大行李艙。不過這些車年產量極為有限,且售價高達9000-12000盧布(相當於普通工人十年收入),通常只有駐外工作人員、高級官員和文化名流才有資格購買。著名演員尤里·尼庫林、馬戲藝術家米哈伊爾·舒伊金、蘇聯國歌詞作者謝爾蓋·米哈爾科夫都曾擁有伏爾加轎車。
莫斯科人434系列理論上向公眾開放,但實際優先配給政府機構。直到VAZ-2102車型量產,普通家庭才真正有機會購買旅行版車型。當GAZ-12 ZIM七座轎車停產之後,整個豪華車市場徹底消失——不僅包括國賓禮賓車"海鷗"系列(GAZ-13/14),連ZIL-111這類婚慶租賃用車都成了稀缺資源。
1980年代問世的GAZ-3102伏爾加轎車從未公開銷售,僅配發給地區黨委書記、大型工廠負責人等"高級中層幹部"。進口車市場更是嚴格管控,僅有外交人員、駐外記者、歸國商人可通過外交使團事務管理局(UPGK)獲得二手外籍車輛,且必須持有特別許可證。車況優良的進口車流向政要階層,殘次品才會流入民間。
1950年代末,蘇聯開始生產莫斯科人-410、GAZ-M72等全輪驅動車型,但直到1980年代VAZ-2121"尼瓦"問世前,民用越野車始終處於斷供狀態。即便報廢車輛也需要特批文件才能獲取,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收藏的UAZ-469和GAZ-69越野車,因其可滑動右擋風玻璃、硬頂設計成為博物館展品,印證著那個時代的特殊性。
1930年起,GAZ工廠開始為克格勃等情報機構秘密生產特種車輛。首款特工車GAZ-M1搭載福特V8發動機,外觀與民用版無異以掩人耳目。
1976-1981年間限量生產的"海鷗"GAZ-13S旅行車,每年僅產五台,專供高級官員使用。其備胎懸掛於左後門的設計,以及可裝載醫療設備的內部空間,成為冷戰時期汽車工業的特殊註腳。
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曾獲贈GAZ-RAF-3902車型,勃列日涅夫的護衛車隊中則出現過定製版ZIL-114EA救護車,這些特殊車輛的存在,勾勒出權力與工業交織的獨特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