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棟 編輯/高莘】
據《日經亞洲》《日本經濟新聞》等多家日媒報道,隨著與日產的合併談判破裂,本田汽車正失去近1萬億日元(約481.1億元人民幣)的利潤增長潛力。
日媒普遍表示,儘管本田一直在敦促規模較小的日產汽車儘快制定重組計劃以扭轉利潤暴跌的局面,但本田自身的汽車業務正陷入盈利能力低下的困境。
按照本田的推算,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財年周期中,本田的營業利潤將達到1.42萬億日元(約683.1億元人民幣)。
本田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 路透社
而根據去年12月,本田與日產進行合併談判時本田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提出的構想,兩家公司合併後將成為「新移動價值創造領域的世界級領先公司」,營業利潤也將超過3萬億日元(約1443.4億元人民幣)。
其中,預計與日產合併後,兩年左右的營業利潤將達到約2萬億日元(約962.3億元人民幣),隨後在中長期內利潤將再增加1萬億日元。
但如今,隨著利用世界第3大汽車集團的規模優勢、通過採購、生產和開發的高效化,推出擁有利潤的純電動汽車計劃正化作泡影,雙方的合併宣言也成為過去時。
在眾多分析師眼中,合併談判破裂對於正處在巨大經營壓力下的日產打擊將更大,但分析師同時也指出,本田同樣將遭受不小的影響。
sbi證券分析師遠藤浩二(koji endo)表示:「除了日產之外,很難找到其他能夠帶來必要規模的合適的合作夥伴。」
儘管預期中2024財年的營業利潤率仍將保持在6.8%,大概率與上一年持平。但在最新推測中,本田整個財年的稅前利潤將同比降低12.6%。
事實上,從去年4—9月的上半財年報告中,稅前利潤同比下降15.6%,便已經展現出本田利潤下滑頹勢。
客觀數據上,本田的更大規模也僅僅是相較日產汽車進行對比,其汽車業務的盈利能力也並不穩定。
《日經亞洲》稱,在豐田、本田、日產三大車企中,豐田汽車以8.2%的營業利潤率遙遙領先,身後的本田則僅為2.4%,略高於日產的1.3%,也就是說,處於合併風波中的兩家車企本就處於較低的盈利能力水平。
在此前提下,本田強烈要求陷入困境的日產實施具體的降本措施,似乎也缺乏更強的號召力。
但在此之前,本田的全球汽車銷量已經呈現出下滑態勢。2024年,其全球銷量為380萬輛,下滑5%。相較5年前的巔峰水平,則下降了近30%。
主流觀點認為,本田銷量下滑的最主要原因,源於中國市場在智能電動領域的激烈競爭。日經中文網表示,中國企業在自動駕駛技術等方面提高了存在感,導致日本企業的收益基礎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同時,中國企業在軟體等左右汽車競爭力的領域也不斷擴大。
本田與日產銷量預期走勢 日經亞洲
根據標普全球的預測,本田的全球銷量將在2025年進一步下降至373萬輛,2026年下降至365萬輛。
目前,陷入困境的本田汽車業務正在由作為祖業的摩托車業務支撐。按全球市場份額來看,本田的摩托車佔比近三成,上一財年的營業利潤率達17%。
quick factset的市場預測估算各業務的營業利潤,本田被認為從2024財年開始至少到2027財年維持二輪車增長、汽車減少的態勢。
早在2013年,本田便曾尋求與通用汽車合作打造燃料電池等電動化車型。不過,2027年以後推出平價電動車的計劃於2023年被徹底撤回。隨後在自動駕駛計程車領域,本田也在最近宣布與通用汽車子公司解除資本合作關係。
為了在汽車電動化層面追上競爭對手的步伐,本田最新宣布的目標是到2040年在全球只銷售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並計划到2030財年加大投資額至10萬億日元(約4811億元人民幣)。
quick factset表示,純電動汽車的先行投資和虧本銷售將成為負擔,在當前環境下,一家企業已經無法獨自承擔開發成本的上升。與日產的合併,此前也一直被視為本田有望為電動化轉型提速帶來可觀的進度。
但本田與日產合併失敗後,雖然本田將繼續進行產品線的根本轉型,然而其獨自開發的負擔也將十分沉重。
不過,本田與日產的糾纏或許也存在著其他可能性,在日產董事會表達出結束合併談判的意願後,日產目前也正期待著與包括科技公司在內的新合作夥伴合作。
東海東京情報實驗室的杉浦誠二表示:「本田如果要表現出(對未來的)決心,向日產進行『未獲同意的tob(公開要約收購)』也是選項之一」。
來源|觀察者網責任編輯 徐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