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全球這個第四,
是2024年的全年銷量。意味著,基本上可以去掉前置定語,就是鐵鐵的第四。2023年是排名是第十。
當前的排名,與同比的加速度,都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答卷。
在,沒有前置定語的前提下,是一份實打實的高質量成績單。
其中,海內:385.3萬輛 海外:41.72萬輛(同比增長71.9%)
這個本土市場的逐漸主流化,海外市場的高速增長
而且,是海內海外的市佔率提高,不再是的用價格換一時的銷量。
是在口碑、價格、技術上,都相對站住了的前提下,市佔率的提高。
不光光是比亞迪,很多的自主品牌,這幾年這或多或少的,都呈現出了這種勢能。
這些勢能,能說明什麼?
咱也說不出啥大道理,至少消費者是用口袋裡的真金白銀投出來的票。
這個投票其實很現實,同時也很殘酷。
汽車作為一個消費決策極重的商品,銷量甚至可以意味著一切。
產品的基礎功能、可靠安全、痛點癢點、嚮往感認同感。
這些有硬傷,就很難獲得長期穩定的口碑與票房雙贏。哪怕是在自己的鄉土。
所以,不久之前才會有:
進口車哪怕車價里有1半以上是關稅,但是還是越貴越有人買。
合資車,再怎麼齋、怎麼素、怎麼教育用戶不聽勸,也還是可以任性的高人一等。
所謂 :責之切,在這。不是不愛,愛過,但是。。。
但是,只要有好的產品,這些都不是鴻溝,這些都不是原來就是這樣的。所以,自主的市佔率已經超過了50%,而且是量價齊升。
進口車,已經跌下了神壇。
合資,甚至剩下為數不多有力的競爭者。
「再不努力,就只能買bba了」這句超現實的反諷意味極重的話,卻在某種程度上反轉為事實。
所謂:愛之深,在這,只要你回頭,一切都好。
哪怕是遠出海外、產品夠硬,市場就有,甚至有品牌溢價。
比如新加坡市場:
atto 3售價約93萬人民幣(國內價格6倍),騰勢d9達157萬,仍以「技術+服務」贏得高端用戶,驗證品牌溢價能力
這其中,有天時地利人和,還有全球碳中和東風。
但,回到題目,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現在這批出海的車企是準備的相對充分的。
這些車是有競爭力的,而且是在個人消費端,放在性價比維度上也是有競爭力的。
說明了,新能源、智能化、用戶導向的方向是對的。
關於新能源,湧現出來的刀片電池、ctp、ctb這些。國內已經習以為常的技術及價格,出海出去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大部分自主品牌標配的智能座艙,哪怕60分水準的。海外源生的都很難有對手。
以上兩點,拋卻本地化優勢的話,要剔除特斯拉,它確實很強。
但,在聽勸方面,在想盡辦法討好用戶方面,就卷出天際了。
這不僅是單一企業的成功,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體突破的縮影。
其技術積累、全球化策略與市場響應能力,為國產汽車提供了可複製的範式。
未來,有望從「追趕者」轉變為「領跑者」,
一個很好的勢能,望能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