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絕大多數車主來說,跑高速的次數比較少,平時的用車場景還是以城市代步居多。但如果有自駕游的愛好,那跑高速就是家常便飯的事了,畢竟自駕游距離往往比較長,很多都需要跨省市。當然,不同的車在高速上的體驗截然不同,相對來說,德系和美系車更適合跑高速,強勁的動力,紮實的底盤。尤其是美系車,隔音水平基本是同級數一數二的,整體舒適性和非常高。
不過,跑高速不僅要考慮駕乘體驗和舒適性,用車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點。尤其是現在油價較高,很多人會在跑高速時,為了省油不捨得開空調,甚至打開車窗。其實對高速行車來說,這種做法明顯是事倍功半的。我們知道,當車速達到一定程度後,影響油耗最重要的因素便是車身阻力,尤其是風阻。打開車窗,無疑會讓風阻係數變大,還不如直接開空調,不僅有更好的體驗,油耗反而更低。不過對很多新手車主們來說,由於對汽車知識不怎麼了解,高速上開空調也只是隨手打開,對內循環外循環一無所知。那麼,跑長途高速時,為啥老司機不開內循環?聽聽懂車的人怎麼說。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內循環和外循環。首先,內循環指的是把車看成一個封閉的整體,而空調換氣的時候只是將內部氣體進行交換,並不和外界氣體有聯繫。外循環恰恰相反,車內車外是連通的,汽車空調會將外界空氣輸送到車內,再把車內空氣排到車外去。所以,什麼時候開內循環,什麼時候開外循環就顯而易見了。
如果外界空氣比較清新,比如是在郊外山區,那可以打開外循環換氣,但如果外界污染嚴重,比如堵車時汽車尾氣非常多,那顯然要開內循環。不過,外循環和內循環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時候需要相互配合,比如在溫度較低的冬季,那就需要內外循環交替使用。
而在跑高速的時候,如果長時間打開內循環,由於車內是一個密閉的空間,內部空氣無法流通,當這些空氣通過壓縮機時,就有一定概率形成二氧化碳。加上我們呼吸時也是要排出二氧化碳,時間一長,車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就會提升。而呼吸時吸入了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的空氣,就意味著人體血氧的濃度降低。我們知道,血氧濃度低的話會出現供氧不足的問題,雖然濃度降低得比較少,但也很容易讓人發困。
跑長途時,尤其是司機,如果突然發困,後果就非常嚴重了。因此,對老司機們來說,跑高速時一般都不會長時間開內循環。當然,如果是冬天跑高速,車外的溫度非常低,長時間開外循環顯然也不是好的選擇。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高速上開空調最好是內外循環交替使用,兩者間隔的時間不用太短,一般一兩個小時。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車內空氣保持清新,而且也不會有安全隱患。對此,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