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柏寺位於潼南上和鎮後溝村獨柏小學內,坐北朝南,緊臨涪江北岸,創建年代不詳。根據《潼南縣誌》記載:「獨柏寺位於縣北五十里,唐時建,舊名慧日院,內有佛像,高丈余,系巨柏雕成,飾金,寺因以名」。《四川省潼南縣地名錄》記載:「唐代此地便有寺廟,分為上中下三殿,下殿山門外有一顆獨生大柏,樹上雕有一佛像,名為獨柏寺」。又根據村民口述,八十年代改建獨柏小學時,曾見過墨書「大唐咸通三年」的屋脊構件,現已不可考。目前僅有正殿和後殿遺存。正殿在2013年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年代為元。
獨柏寺全貌
獨柏寺所處地貌,距涪江百餘米
《潼南縣誌》中記載的獨柏寺
正殿曾被獨柏小學長期使用,2020年進行過全面重修。從之前的舊照片來看,重修前的正殿和後殿屋脊做工簡陋,且正殿的戧脊還有部分破損和缺失,均採用合瓦屋面,亦無瓦當和滴水。重修後按古制恢復了正殿的屋脊、鴟尾、垂獸、瓦當、滴水,改合瓦屋面為筒瓦屋面。後殿按古製做了嵌瓷花磚正脊並兩側獸頭、脊中部施寶頂,恢復了瓦當和滴水,但仍沿用了合瓦屋面。
維修前的獨柏寺(圖片來自網路)
獨柏寺維修後屋面俯視全貌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八椽,建在半米高的石砌台基之上。單檐歇山頂,屋面舉勢非常平緩。明間前後開門,前檐次間開窗。柱材碩大,立在素覆盆式柱礎之上,角柱有明顯的升起和側角。四面圍護底部均有條形石砌基礎,這有利於木質圍護、竹籬笆泥敷牆體的長久保存。
獨柏寺正殿
正殿出檐深遠,次間和山牆兩端的檐枋上各伸出一條類似「連檐」的構件,隨角椽舉勢升起,架在仔角樑上,向上托起角椽。在北方金代遺存的建築中也能看到類似的做法。正殿共計有斗拱二十六朵,採用七種鋪作方式。
獨柏寺前檐和西面山牆鋪作
獨柏寺後檐和東面山牆鋪作
前檐柱頭鋪作兩朵:外為五鋪作雙下昂(假昂);第一跳施單層瓜子拱承接羅漢枋;第二跳未施令拱和耍頭,昂上安斗承接撩檐枋,昂尾里轉為乳栿。內轉四鋪作偷心造,壁內用重拱。
前檐明間補間鋪作四朵:外為五鋪作雙下昂(假昂);第一跳施單層瓜子拱承接羅漢枋;第二跳未施令拱和耍頭,昂上安斗承接撩檐枋,昂尾里轉為㭼頭承接襯方頭。內轉四鋪作偷心造,壁內用重拱。襯方頭裡轉隨舉勢斜起架於順身串之上,向上托起下平槫,類似清代鎏金斗拱中的落金做法。
前檐次間補間鋪作兩朵,山牆柱間鋪作(前山柱與前角柱之間)兩朵:外為五鋪作雙下昂(假昂);第一跳施單層瓜子拱承接羅漢枋;第二跳未施令拱和耍頭,昂上安斗承接撩檐枋,昂尾里轉為枋插入遞角栿上的短柱內。內轉四鋪作偷心造,壁內用重拱。
後檐柱頭鋪作兩朵:外為單挑枋承接撩風槫,挑枋里轉為乳栿,壁內用單拱。
山牆柱頭鋪作四朵:構造與後檐柱頭鋪作相同,區別在於:撩風槫和撩檐枋相接於挑枋之上,挑枋里轉為丁栿。
後檐明間補間鋪作兩朵:外為單挑枋承接撩風槫,挑枋里轉為㭼頭承接襯方頭,壁內用單拱。襯方頭裡轉隨舉勢斜起架於順身串之上,向上托起下平槫,類似清代鎏金斗拱中的落金做法。
山牆柱間鋪作(山柱之間)四朵:構造與後檐明間補間鋪作相同,區別在於:襯方頭裡轉隨舉勢斜起,向上托起系頭栿,類似清代鎏金斗拱中的挑金做法。
前檐轉角鋪作兩朵:45°方向外出雙下昂(假昂,下同),里轉為一抄一㭼頭,向內托起襯角栿。大角梁平置於檐槫(檐柱正心上的槫,下同)之上,大角梁尾插在遞角栿上的短柱內,短柱向上撐起下平槫和系頭栿,下平槫和系頭栿上安置隱角梁。第一跳角昂兩側的下昂(假昂)分別與另一側的泥道拱相列。第二跳角昂兩側:從正心而出的下昂(假昂)分別和另一側的慢拱相列,從45°方向第一跳心上向兩側正出的下昂(假昂)分別與另一側外瓜子拱相列。兩側撩檐枋和襯角栿相交於45°方向第二跳心之上,向上抬起生頭木。
後檐轉角鋪作兩朵:45°方向外出一層木方,在該木方之上,於正心處施類似抹角梁的構件。45°方向第一層木方上又置一小木方(正心之外),與「抹角梁」一起,向上抬起兩側的搏風槫。襯角栿置於45°方向第二層小木方之上,與兩側搏風槫相交,里轉穿過遞角栿上的短柱插入檐內柱中。大角梁平置於檐槫之上,大角梁尾插在遞角栿上的短柱內,短柱向上撐起下平槫和系頭栿,下平槫和系頭栿上安置隱角梁。
殿內徹上明造,明間梁架結構與宋代「法式」中的「八架椽屋前後乳栿用四柱」相符。正殿用柱比較「奢侈」。不僅是用材碩大,而且數量上並沒有採用北方宋(金)元時期民間廟宇常用的「減柱造」做法。然而在斗拱的做法上卻又比較「吝嗇」:將五鋪作的耍頭一層直接取消,也同時省去了一層瓜子拱和令拱;後檐和山牆鋪作甚至直接採用了穿斗式建築中常用的挑枋,為此甚至將山牆和後檐柱子、普拍枋、搭頭木升高一材一栔,以抵消鋪作減少一層後的高差。此外,在圍護結構、內柱與梁/枋/串的連接方式、內柱和蜀柱直接承檁等做法上,也體現了川東地區穿斗式建築結構的特點。
獨柏寺正殿明間梁架斷面圖
獨柏寺正殿內部梁架(開間方向)
獨柏寺正殿內部梁架(進深方向)
獨柏寺正殿內部梁架(屋面仰視)
後殿傳為清康熙五十四年創建,清光緒十七年重修,舊名觀音殿。懸山建築,面闊五間,其中兩側梢間降低了屋架高度,與明間和次間錯檐隔開。
獨柏寺後殿正視全貌
獨柏寺後殿明間正視
獨柏寺後殿梢間山牆全貌
獨柏寺後殿前廊
後殿進深方向排扇極具地方特點,為前雙步廊,內排十步十一架(前七步為前廳,後三步為後廳)。整體結構融合了抬梁與穿斗,並且使用了四種不同樣式的駝峰。是典型的清代川東地區建築風格。
獨柏寺後殿明間梁架斷面圖
獨柏寺後殿明間、次間前廳梁架(進深方向)
獨柏寺後殿明間、次間前廳梁架(開間方向)
獨柏寺後殿明間、次間前廳梁架(屋面仰視)
獨柏寺後殿明間、次間前廳梁架全貌
獨柏寺後殿明間、次間後廳梁架
後殿曾被獨柏小學長期使用,前廊和殿內尚存有文革時期的紅色標語。屋脊上也有部分彩畫遺存(清代川東地區民間建築的屋脊,常見有類似的圖樣,或與地方神道信仰/民俗傳統有關)
獨柏寺後殿遺存的文革紅色標語
獨柏寺後殿明間屋脊正中彩繪
前檐檐柱立在帶雕刻的柱頂石上,其中明間兩顆柱頂石風化嚴重,依稀可見獅象負蓮座的造型。柱頂石橫向兩側有榫卯介面,為地栿安裝用,如今地栿已損而榫卯尚存,舊景不似當年,令人感慨萬千。
獨柏寺後殿前檐柱頂石
後殿採用四種出檐方式:
明間前檐單挑(軟挑),挑枋里轉穿過檐柱插入廊柱中,並在廊間於挑枋上安置駝峰承檁、於挑枋下施一川連接檐柱和廊柱。
次間前檐單挑(軟挑)並吊墩,吊墩底部與檐柱有一連接枋,挑枋里轉穿過檐柱插入廊柱中,並在廊間於挑枋上安置駝峰承檁、於挑枋下施一川連接檐柱和廊柱。
梢間前檐單挑(軟挑),挑枋里轉穿過檐柱插入廊柱中,在廊間步中於挑枋上施騎童柱承檁、於挑枋下施一川連接檐柱和廊柱。
後檐單挑(軟挑),挑枋里轉穿過檐柱插入騎童柱中。
獨柏寺後殿出檐形式
獨柏寺未存有碑刻和造像(據村民口述,文革時柏木佛像被劈作木柴燒掉),也缺乏文獻記載,故歷史沿革不詳。筆者認為,從建築的角度分析,獨柏寺具有極大的學術價值。從時代的角度看:既能看到宋元的做法,也能看到明清的做法。從制式的角度看:既能看到宋「法式」中的官造做法,也能看到民間流行的簡化做法。從地域的角度看:既能看到中原及北方地區標準化的抬梁式殿堂建築做法,也能看到川東地區流行的穿斗式地方建築做法。作為重慶地域內最為古老的木構建築遺存,獨柏寺的價值和意義顯然是巨大的,它的存在如同一部宋元至明清的建築史,值得人們細細品讀。
喜歡請分享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