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住為本,實則為三世諸佛之法報化三身,乃為佛之境界,禪宗之"禪″為佛之微妙心法,是故禪宗又名"佛心宗″。此篇先來講無相為體。
無相為體,究竟實指以真如本源為所依之體,而此真如本源理體,對於因地的芸芸眾生而言,是不能感知到的,其超越人的一切見聞覺知,無一切相。只有寂滅入涅槃,由真如涅槃重生,重生後由真如生起智慧,由此智慧感知,才能感知此真如本源,盡虛空遍法界,無生無滅本自未動。至果地的佛菩薩們,皆以此實證到的真如本源為依託,而起用,行一切法,則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究竟解脫生死輪迴等一切煩惱,真如本源即為諸佛法身。所以嚴格上來說,因地的眾生皆無有智慧,有的只是妄識。
下面來說唯識宗玄奘的"真唯識量"。玄奘在古印度那蘭陀寺留學,拜戒賢為師,學習瑜伽師地論。學習期間經常參加辯經活動,無有不勝,聲名鵲起。後受戒日王的邀請,在曲女城代表瑜伽行派,參加全印度的辯經大會。當時玄奘出的論題為"真唯識量″,而整整十八天,參加大會的五六千人,竟無一人提出辯駁,玄奘一言未發僅憑出此論題,即獲第一殊榮。玄奘回國後,亦在長安城門懸此論題一月有餘,亦無人提出異議,從而奠定了其在漢地佛教史上重要的地位,也奠定了法相唯識宗開宗立派的基礎。
那麼此"真唯識量″的論題正確究竟嗎?顯然此論題本身就是錯的,不究竟的。真者,即真如本源,十方世界唯此本源為真,余者皆其所幻化。而此真如本源無一切相,"識″則不能達,也就根本無法去"量″。識只能量相,相不離識,有識必有相,有相必有識量,玄奘之唯識故名法相唯識。而真如本源無相,超越一切見聞覺知,識不能達,唯智慧方能至。無著世親的唯識古學,無相唯識之義,雖亦未至究竟,但比玄奘的唯識今學,有相唯識之義,更為接近真理,更為符合釋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原始教義,更符合"生滅滅矣,寂滅為樂″的原始實修方法。禪宗六祖惠能,雖在玄奘之後,但禪宗提出的無相為體已達究竟,比唯識古學提出的無相唯識,唯識今學提出的法相唯識,要正確究竟圓滿得多。
以上的內容皆是從究竟處所說,那麼從禪宗的方便法,本心自性上,無相為體的解說亦只為方便。禪宗的找本心見自性是方便法,是後來者由凡入聖用功的暫住地。無相為體的方便說,需要結合《俱舍論》中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內容來解說。禪宗本心的無相,為無有色相,即無有五蘊中的色蘊,而有受,想,行,識蘊。無有十二處的十處,有法處,意處。無有十八界的十界,七心界的前六界,有法界,七心界的意界。禪宗中找到本心,實已破五蘊中的色蘊,已破十二處的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十處,已破十八界的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十六界。而禪宗中見自性與找到本心差不多,但在十八界中已破七心界中的意界,而至唯識宗提出的第八心界,阿賴耶界。見自性,即是親證此第八心。(當然,此第八心的提出,是唯識宗對佛法的最大貢獻,由此十八界則變為了十九界。)
禪宗的無相為體,實已證達真如本源,並以此本源為身體而起種種妙用,為三世諸佛之境。禪宗的明心見性,實為方便法,是後來者的用功暫住地。究竟處一切法無自性,自性亦無自性,方能絕相超宗,見佛性成佛。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號為138-249737的財寶天王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