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中華文化中常見「童子拜觀音」的母題,此源於佛教《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依此情節獨立發展出來。經過漫長歷史脈絡發展,該母題融入佛、道、民間信仰中,也成為藝文創作的表現對象之一。關於宋代如何開展出童子拜觀音發展脈絡,將在本文中逐一探討。
二、《華嚴經》中觀音菩薩道場與水月觀音
《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南參諸善知識,其中至補怛洛迦山參訪觀音菩薩,此參訪即今日常見五十三參題材中的第二十七參,但有些參次計算視為二十八參,該參訪情節為童子拜觀音的母題主要來源。
經典中的補怛洛迦山(Potalaka)又譯作布呾落迦、補陀落伽、普陀洛迦…等,在唐代《慧苑音義》意譯指出白色小花樹山。目前學界普遍認為該山位於南印度帕帕納薩姆山(Papanasam),又譯巴波那桑山,在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視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八十華嚴》闡述當善財童子至彼山參訪觀音菩薩道場,此山西面岩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四周無量菩薩皆坐寶石上恭敬圍繞,觀音菩薩宣說大慈悲法攝受一切眾生。
初唐時,敦煌莫高窟332窟東壁門上,已經出現〈補陀落山凈土圖〉,傳達觀世音菩薩於補怛洛迦山凈土宣說妙法的場景。但該圖像與《華嚴經》的聯繫並不緊密,而主要依據成書貞觀二十年(646年)的《大唐西域記》卷十〈秣羅矩吒國〉,闡釋南印度觀音菩薩凈土道場的記載。
盛唐開始受到華嚴祖師大德與朝廷的扶持,使得《華嚴經》的影響漸增,開始出現觀音菩薩坐於岩石上,坐姿自在愜意的造像,將其稱為「普陀落觀世音」。爾後,唐人於此基礎上又發展出「水月觀音」,由當時著名畫家周昉(生卒年不詳,活動於九世紀初)所創。造像特色在於觀音菩薩自在坐於磐石之上,身後配置大圓光,岩石四周水波圍繞,背景配置竹林的。水月觀音從敦煌造像與藏經洞遺書來看,主要具有息災、滅苦,救護眾生的特色。於此同時漢土也發展出相關經典如《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反映當時該信仰盛行。
如今並無周昉所創水月觀音真跡傳世,但此種圖像在中晚唐就已經遠傳日本、韓國等地,在敦煌藏經洞出土多幅五代至北宋時期的水月觀音,其中一幅題記為後晉天福八年(943年)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圖1),在畫面的左下角繪製水月觀音,並且榜題墨書「水月觀音菩薩」(圖2)。
三、東土善財童子成觀音菩薩眷屬的發源
中研院院士於君方長期對中國觀音信仰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從民俗寶卷與相關文獻史料分析,認為觀音、善財、龍女三者的組合,以及觀音與善財的組合,大約是在十二世紀初(北宋末至南宋初)才出現。
如果將實際出土造像與上述說法進行比對釐清,在北京房山雲居寺續秘藏石經塔出土舍利函,石函所刻題記可知此物安奉於遼天慶七年(1117年),函中裝藏其中一面圓形銅鏡佛牌,線刻三尊像,主尊站立白衣觀音,雙手下放交錯腹前,右手持一串念珠,觀音右側站立韋馱護法,身穿甲胄,雙手合十;菩薩左側站立善財童子,髮結雙髻,雙手合十,身披天衣,下著裙,仰首凝視觀音,呈現走動貌(圖3)。由石函榜題可知此銅牌刻於1117年之前,此處觀音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的造像相當成熟,因此推論最遲應該十一世紀末期已經發展出該類造像,流傳大江南北,至南宋、金代時期更加普及。
位於重慶市大足北山佛灣第113號龕,南宋開龕,主壁表現〈水月觀音〉(圖4),菩薩頭戴寶冠,兩側繒縵捲起向上飄揚,身披華麗瓔珞,右手靠於右膝上,左手掌心向下輕按地面,身後配置大圓光,觀音台座左側配置善財童子,站立,雙手恭敬合十的,但甚為可惜造像整體因年代久遠風化,呈現漫滅不清。另外,西夏後期(1038-1227年)安西榆林石窟第2窟,在西壁北側描繪〈水月觀音〉(圖5),亦可見到水月觀音自在坐於磐石之上,觀音左側善善童子身著天衣薄帶,站立於祥五色雲上,面向觀音朝拜。
而觀音菩薩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主要來源除觀音信仰普及與《華嚴經》造像有關。在唐代時《華嚴經》的影響之下,已經發展出文殊與普賢菩薩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但此時觀音並未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造像,善財童子與觀音菩薩的聯繫,僅出自入法界品圖中善財童子參訪觀音的情節,獨立母題表現上尚未完善。北宋後期入法界品圖中逐漸轉換為成熟的五十三參圖像,例如北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之前創作《華嚴入法界品善財參問變相經》,文人畫家李公麟(1049-1106年)也曾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白描圖的記錄。北宋晚期元符之際(1098-1100年)的《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出現。
北宋《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原件已經佚失,現存南宋時期覆刻本,關於該本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參訪觀音菩薩圖像〈善財童第二十八參〉(圖6),左側兩行字書闡明第二十八參,於補陀落迦山參訪觀自在菩薩,菩薩演教慈音,善財童子獲得大悲行法門,證隨順眾生迴向。版畫圖片下方,由佛國禪師書寫該參次的贊偈一首。畫面中觀音呈現水月觀音造型,頭戴寶冠,上身披天衣薄帶,下身著長裙,自在坐姿於岩石上,右手按地,左手放於左膝上,觀音身後山岩矗立,竹影搖曳,觀音左側岩石上方放置凈瓶與楊柳枝。菩薩凝視海面前方的路地上的善財童子,童子上身披天衣薄帶,下身著長裙,跣足而立,雙手高舉恭敬合十,遙拜觀音。畫面左上方,水滴狀內繪製一尊菩薩,從上方而降,右手持楊柳枝,左手持凈瓶,表示觀音菩薩息災救苦的大悲。
北宋後期五十三參中水月觀音配置善財童子模式成熟發展,人們對於觀音信仰的普及,該類造像漸受到重視,逐漸抽離出五十三參成為獨立母題。加上宋代華嚴三聖像(觀音、文殊、普賢菩薩)發展,觀音菩薩取代毘盧遮那佛的位置,較唐代時更加流傳,華嚴造像傳統上受到文殊與普賢菩薩配置善財童子的影響,觀音菩薩也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也就順理成章。
四、童子拜觀音中的大士多元組合
宋代童子拜觀音的題材流行,使得原本五十三參圖中善財童子拜水月觀音的母題,擴及其他類型的觀音,例如白衣觀音、南海、密教的觀音…等,但隨著歷史脈絡的發展,使得水月、白衣、南海、送子…等觀音的主題相互融合混淆,有時難以識別觀音身份。
四川安岳圓覺洞第7號洞,龕內主尊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身著通肩袈裟,下身著長裙,配戴瓔珞寶飾,右手舉至肩處持楊柳枝,左手腹前持凈瓶,跣足立於蓮花上,屬於凈瓶觀音(圖7)。該觀音造像約刻於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至大觀元年(1107年)前後,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年前後,在觀音菩薩左側刻一圓光,圓內浮雕善財童子一尊,身著天衣薄帶的菩薩裝扮,跣足,走動,雙手當胸合十,雖然童子頭部殘缺,其動勢可推論童子回眸,遙望觀音(圖8)。另外,四川安岳千佛寨第24號龕,主尊為西方三聖像北宋開鑿,觀音菩薩亦屬凈瓶觀音,該窟於南宋初期在觀音像旁刻善財童子,呈現童子貌,身披天衣薄帶,雙手合十,恭敬跣足而立,凝視西方三聖,刻意將善財童子配置在此,反映出善財童子為觀音菩薩眷屬的意圖(圖9)。
在1933年於重慶大足佛灣出土一龕,現編號為第125號,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開龕,觀音頭戴寶冠,身著條帛,披天衣薄帶,瓔珞寶飾通體,左手輕撫扼右腕,右指捻一串佛珠,跣足立於雙蓮台上,身後配置水滴形圓光,菩薩含笑,體態窈窕,該尊數珠手觀音,世人俗稱媚態觀音(圖10)。觀音菩薩左側壁面雕刻善財童子,上身著天衣薄帶,下身著裙,跣足而立,雙手當胸合十,抬首瞻望觀音聖容(圖11)。
在唐密《補陀落海會儀軌》、《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中已配置善財童子為觀音菩薩的眷屬,但歷經唐代與五代的兩次滅佛,宋代雖然密法相關觀音造像有些仍持續發展,但部分圖像與儀軌已經不全,受到觀音菩薩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的影響之下,有些密教體系觀音也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的情況。
例如南宋紹興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年)所刻,重慶大足佛灣第136窟轉經輪經藏窟的右壁,由內而外第二尊觀音造像。該尊觀音菩薩一首六臂,頭戴寶冠,身穿通肩袈裟,胸前配戴瓔珞寶飾,左右上手分別持日月;右中手持柳枝,左中手腹前禪定印捧缽;右下手持寶劍,左下手持長柄斧頭。觀音坐於金剛座上,左右各配置一位侍者,金剛座前方,善財童子,童子菩薩貌,身披天衣飄帶,頭部殘缺,雙手當胸合十(圖12)。該尊觀音菩薩據考為「不空羂索觀音」,雖然在佛經中所載的不空羂索觀音造形不一,但該尊不空羂索觀音,並無持羂索特徵,顯得特別。不空羂索觀音以真言教法,教化無量眾生,現世獲得二十種功德,臨命終時,隨願往生諸佛國土,此外,還具有護國息災等功德之力。
浙江外海梅岑山的觀音信仰,源於航海文化,傳說與唐代跨國航海貿易所產生不肯前去觀音有關,而此島四面環海,宛如《華嚴經》、《大悲經》經典中所載觀音道場補陀落迦山的聖境,因此附會為觀音道場。北宋最遲神宗(1048-1085年)時已經出現梅岑山即為觀音凈土補陀落迦山的思惟,但梅岑山官方改為普陀山確切的年代為明代。
南宋大臣史浩(1106-1194年),曾經登島,禮拜朝音洞,見到觀音化現少婦顯靈,並將該事記碑流傳,但史浩所見觀音並未配置善財童子的身影。爾後,成書於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的《寶慶四明志》,闡述梅岑山為觀音菩薩教化之地,島上有善財岩、潮音洞。以地理環境而言,潮音洞右側一個較小型的岩洞,被命名為善財岩(洞),已具童子拜觀音的實質內涵。潮音洞原於《法華經》中〈普門品〉偈頌:「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而善財岩則出自《華嚴經》中〈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道場有關。在日本岐阜長瀧寺典藏一尊南宋時期請去的木雕〈善財童子立像〉(圖13),可能便是普陀山信仰觀音的產物,擺放於觀音像身旁當脅侍。
明清時期童子拜觀音的母題融合世俗的品味與祈願使得造像表現上更加多元化,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典蔵一幅極為特別的〈送子觀音〉(圖14)畫軸,畫面中觀音呈現中年貴婦模樣,面容慈祥,頭戴高冠,頂上化佛,頭飾兩側繒縵自然飄起,身著白衣、飄帶,下身著白裙,配戴耳飾、頸煉瓔珞、臂釧、腕釧、足釧等珍寶點綴莊嚴全身。觀音懷中抱著一位站立嬰兒,孩童裝扮十分華貴,配戴鎖片頸煉,胸前著紅底布滿金線繡花的肚兜,腰間配玉帶,左手持一方玉印。
觀音坐騎黑色獅子上,獅子身上掛了華美寶飾。觀音身後站立一位崑崙奴手持佛幡,觀音左側站一尊善財童子,身著華麗瓔珞與天衣,雙手合十向觀音大士膜拜。此處觀音菩薩融合白衣觀音、送子觀音、騎獅(犼)觀音等特質。畫面祥雲由上方虛空飄舉降下,送子觀音偕同善財童子與崑崙奴眷屬乘祥雲而至,賜與人間寶貴的男孩。畫面中男孩,身著玉帶,手持予官印,以及觀音乘坐的寫實獅子,皆表示皇權無上與富貴,透露出京城某高官簪纓門第誠敬向觀音菩薩求子,祈願菩薩送來一位光耀門楣的朝中朱紫貴。整體而言該幅畫面動感十足,人物刻畫細膩,色彩柔美,主題別具創新的時代佳作。
在南京博物院館藏一尊清代德化窯瓷塑〈普陀觀音〉(圖15),塑像胎體潔白,土質細膩無暇,觀音面容慈祥,靈秀脫俗,頂不戴寶冠,髮辮自然下垂,胸前披戴瓔珞,寶珠繁複不亂,雙肩披天衣薄帶纏繞手肘自然下垂飄動,右手撫於右膝上,左手橫放手中持如意,下身著裙,衣紋貼體生動自然,右腿豎起,左腿盤放,坐於磐石之上,象徵普陀山。觀音左側岩石平台,上方放置經卷。左下隅配置一尊善財童子,活潑可愛,身著菩薩裝扮,雙手合十,站立於一瓣蓮花瓣,下方大海激起珠珠浪花,象徵於南海。此尊德化窯觀音造像技法高超,形象逼真動人,把觀音寄託于山水之間,宛如脫俗的雅士,此乃沿續明代何朝宗(約1522-1600年)一脈娟秀品味,帶有濃厚書卷文人氣質除了進行供奉外,更多用於文人的擺設雅翫。
五、小結
唐代時發展出入法界品圖,主要依附於華嚴經變之中,到了北宋時入法界品圖已經轉換為成熟獨立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其中善財童子參訪觀音的情節被獨立出來,成為童子拜觀音的母題廣受世人接受與推廣,由原本水月觀音的題材轉換為多元的發展,此現象反映出《華嚴經》的依據弱化,轉換為中國化本土信仰形式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