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最經典的五句話,句句扎心

2022年01月06日03:23:04 佛學 1916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他一生的傳奇經歷令人嘆為觀止。

他被稱為半世繁華半世僧,他的傳奇不僅僅表現在生活方面,人生經歷豐富多彩,曾有兩位妻子,兩位紅顏知己。

而他不管是在文學、音樂、書法、繪畫、話劇、詩詞等方面都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他的學生豐子愷對他的評價是,無人能及半步。張愛玲在他的面前都感到十分卑微。

可見弘一法師的造詣和才華,真的是無人能及。

這麼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本已經是站到了人生的制高點,可是就在他達到人生巔峰的時候,竟然出家為僧。

很多人對他出家感到十分不解,人生已達巔峰,本該享受被人敬仰的目光,可是他為什麼偏偏選擇出家呢?

弘一法師最經典的五句話,句句扎心 - 天天要聞

有一句禪語說得好: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

李叔同,一直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種什麼生活。

年輕的時候,年少輕狂,沉迷於煙花柳巷,生活狀態堪比當年的柳永李白。這是少不更事應該做的事。

而他把所有的才藝都修鍊到頂峰的時候,就有了一種山高我為峰,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人站在高處,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全貌和這個世界的全貌。

對於人生而言,他的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了頂峰,甚至在精神領域也實現了別人無法超越的地步。

那麼,想要一直往上走,往前看,那只有從物質到精神,再到修鍊靈魂和凈化靈魂方面。

所以,他一方面把現有的生活都做到了極致,一方面不停的調整著自己的生活。直到最後出家。

出家為僧對於李叔同而言,只是一個自己完成既定目標的一個過程而已。

如果那個他心目中最好的自己,需要用其他方式來找到的話,他也會義無反顧的去做的。

弘一法師把人生看得通透,他的經典語錄,也常常能夠讓人醍醐灌頂。

在《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一書中,記錄著弘一法師的一生經歷和他的傳奇故事,更有他對人人生的感悟,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討。

弘一法師最經典的五句話,句句扎心 - 天天要聞

01.以恕已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已則寡過。」

這句話的意思是寬恕自己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借口十足;也有能夠寬恕別人的心,但是需要時日。

斥責別人倒是不多,如有,卻似乎很嚴厲,如雷霆,實不足齲但也常以斥責別人的姿態內責自己。  

這句話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相交往的真諦,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做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這兩句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告訴我們與人交往的秘訣。

一個人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以他人非,這樣的話,你就會用真心換真心,交到一些有原則,有本事的朋友。

因為人與人之間需要真誠以待,只有真誠對人,別人才會真誠對你。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朋友之間需要的以心換心,有心在,一切都是美好的。

弘一法師最經典的五句話,句句扎心 - 天天要聞

02、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思。

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先想著自己,然後才會為別人著想。

這樣做看似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問題。

因為人都是自私的,你為自己著想,別人也為自己著想,那麼,就會出現利益衝突。

缺少為別人著想的習慣,就會讓你很被動。

社會需要愛和奉獻,如果人人都為別人著想的話,社會將會變得和諧,人與人之間就會充滿愛。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大家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間才會繁花似錦,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那麼,人生將會越來越黯淡無光。

所以,生而為人,就要有一顆利他的心,這個和稻盛和夫的理念不謀而合。

稻盛和夫也是在出家之後,才領悟了這個人生的道理。

可見,天下佛心,皆出一家。

弘一法師最經典的五句話,句句扎心 - 天天要聞

03.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這句話非常經典,我常常拿來品讀。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當別人處在低谷的時候,你不要把自己的得意的事情掛在嘴邊,那樣會傷到對方的感情。

與故人朋友相約,時常提起那些陳舊的往事,有得意的眉飛色舞,也有失魄時的義憤填膺和無所事事。以後如遇此等場面,應該簡單掠過,不要多提自己,還是多聽聽他人的故事。 

所以,不管你處在人生低谷,還是處在人生巔峰,都要低調做事,低調行事,你得意的展示自己的驕傲與自豪,有時候對於別人而言,就是一種炫耀,甚至是一種傷害。

人生都是三起三落活到老,沒有人能一直一帆風順下去,不管是人生低谷,還是人生巔峰,都要低調。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展示出自己的修養與人生格局。

弘一法師最經典的五句話,句句扎心 - 天天要聞

04.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已,以弱字禦侮。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人生在世,就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要常以這樣的心態去交朋友,才能擁有志同道合之人。

對待朋友和家人,也要遵循這個道理,不要輕信閑言碎語,不要欺負弱小,以顯示自己的尊貴。

要經常告誡自己,遇到事情應嚴厲自責,以弱的姿態化解外界的強勢之力,鼓勵自己做到居安思危。  

這就和王安石的心態不謀而合,居安思危,方能處亂不驚。

人與人之間相處,也要如此,以真誠換真心,不要聽信讒言,要憑藉自己的判斷和直覺應對。

有一句話,你所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更何況你所聽到的。

在沒有真憑實據之前,不可妄議他人,以免讓自己地名聲掃地。

弘一法師最經典的五句話,句句扎心 - 天天要聞

05.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有自己的主見,也就是自己要有定力。

不要經常被外物所擾動,可見定性之差。有些人活成了牆頭草,有個風吹草動就心意轉變。

這樣一來,你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情,常常會被他人所左右。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事和行事的風格,按照自己的套路去做,才能堅持己見。

當然,如果你做的和想得是錯的,也要及時糾正,不偏離軌道,而真正能把正確的事情做對了,這需要長期以來的積累,和經驗的判斷,這也是一門學問。

弘一法師最經典的五句話,句句扎心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的智慧,令人嘆服,他一生的經歷頗為傳奇,而最後皈依佛門,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一個人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才能活出自己。

我不是希望所有人都有弘一法師的境界,但我們從弘一法師的人生和智慧中可以活出洒脫和人生精彩,這就足夠了。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弘一法師其人其事,運用他的人生智慧來指導自己的人生,我建議你看看這本《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也許會讓你對人生有更深的領悟。

其實,有時候放下,才是真正的領悟,你悟到了嗎?


我是專註感情生活,點擊關注不迷路,更多精彩等著你!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