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中國化的嬗變
佛教屬於異國文化,它在中國的傳播不是通過簡單的譯介佛教教義及其經典理論,而是通過佛教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融合,佛教之所以能根植中國,並顯示出強盛的生命力,就在於它融入了中國的原始宗教意識和傳統倫理觀念,吸收了不同地域具有民族特色的歷史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信仰,距今2552年前的印度佛教經過中國化的善變為中國佛教。佛教中國化的嬗變過程可以追溯到佛教傳入中國的不同途徑,佛教最早從印度循三條途經傳入中國:西北經絲綢之路經西域傳入中國的中原腹地,與漢族融合,形成了漢傳佛教(北傳佛教);西部通過內地和尼泊爾分別傳入中國的吐蕃,形成了藏傳佛教(喇嘛教),後又流傳於中國的青海和蒙古的廣大地區;西南通過緬甸傳入與之接壤的中國雲南傣族地區,形成了南傳佛教。經長期傳播發展,佛教流傳至今主要分三大系:大乘(漢語)、藏傳(藏語)、小乘(巴利語),這三大體系的佛教無論流傳到哪個地域,其建築的布局、特徵,乃至裝飾的藝術風格,也因佛教傳播的地域文化背景差異而各自獨具特色。
伊斯蘭教勢力進入南亞後,佛教日益衰敗,十三世紀在印度本土消失,但是在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繼續發展,而能保留佛教並發展佛教的中國則成了佛教的真正故鄉,中國是三大語系佛教俱全的唯一國家;出現了「大乘八宗」:天台宗、三論宗、唯識法相宗、律宗、凈土宗、華嚴宗、密宗、禪宗,其中禪宗繁衍出「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五宗派」。
二、漢傳佛教寺院的布局
佛教寺院原本是出家僧眾禮佛修行的場所,後來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多種功能的建築群,寺院的「伽藍七堂」制形成於宋代,「伽藍」就是「僧園」的意思。「伽藍七堂」的布局同我國傳統的四合院布局幾乎完全一致,逐漸成為我國佛教寺院建築的固有標準。
佛教每個宗派的「七堂」有所不同,後世大都沿用禪宗的「七堂」之制,即寺院坐北朝南。沿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建有山門殿、彌勒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經樓(閣),配殿和附屬設施則是分布在中軸線東西兩側對稱建造的次要建築,通常由鐘樓(東)、鼓樓(西)、伽藍殿(東)、祖師殿(西)以及客堂、禪房、齋堂、寢堂、浴堂、寮房、西凈(衛生間)、放生池等組成,這樣,寺院就成了一組規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的建築群。
三、甘露岩寺寺廟的布局
甘露岩寺屬於漢傳佛教寺院八大宗派里民間流行的凈土宗,凈土宗以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凈土世界為佛教修持的理想境界,所以甘露岩寺在大雄寶殿後接引殿就是寺廟的主供佛----西方往生凈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西方三聖殿」,因為甘露寺是懸空寺,漢傳佛教寺院的傳統平面布局「伽藍七堂」的規制受空間的限制,省略了不少,從岩穴下方簡陋的山門順勢而上,僅分布著「彌勒殿」、「大雄寶殿(正殿)」、「西方三聖殿(蜃樓閣)」、「送子觀音閣」、「地藏殿(南安閣)」、「千手觀音閣」等,象天王殿、法堂等都無從設置,鐘樓和鼓樓的建築因岩洞左右有天造地設的鐘鼓山而免去了,所以導遊講解甘露岩寺的主體布局也不甚複雜。
進入山門後的是彌勒殿,所以走上120多個台階後,就是彌勒殿,供奉彌勒佛和韋陀菩薩。彌勒殿後的天王殿也省略了,只是在蜃樓閣左側安插了一尊天王,祖師殿的達摩也安插在了右側。上了台階右轉後就是大雄寶殿,殿內供奉的塑像就多了,大殿正中為主尊像,主尊佛為釋迦摩尼,左右脅侍為迦葉、阿難,左右兩側配殿為文殊、普賢菩薩,兩側長廊配置十八羅漢。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稱釋迦為「大雄」,意指英勇無畏、法力無邊,因此將供奉釋迦牟尼的殿堂叫「大雄寶殿」。
蜃樓閣又叫「西方三聖殿」,主供西方三聖,居中者為阿彌陀佛,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表示由此三聖接引超度世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因寺廟內天王殿、祖師堂忽略,所以在兩側配殿增設了天王和達摩像,算是對天王殿和祖師堂的補充,這天王又據說是泰寧本地的土地神,右手高舉金瓜錘,腳下踩著一面貌猙獰的惡鬼,象徵著壓服邪魔,保護寺廟安寧。
南安閣又叫「地藏殿」,供奉的就是地藏王菩薩,我們知道地藏王菩薩的祖庭在安徽九華山,傳說唐朝的時候,中國國力強大吸引了日、韓等國不少僧人來華求法,當時的朝鮮新羅國王子金喬覺(696-794),相貌生得奇特,頂骨聳出特別高,力氣很大,可以抵敵數十人,但心地慈善,穎悟異常。金喬覺出家名叫:地藏比丘,攜帶著白犬善聽航海來到中國,地藏比丘在各地游化數年後,於唐玄宗開元(713-742年)末年來到安徽省九華山,地藏比丘在此深山的盆地里結廬苦修,過著渴飲澗水、飢食白土的生活,且常被毒蟲咬痛螫傷。
在深山苦修的地藏比丘,若干年後被當地士紳諸葛節游山時發現,見他住石洞茅蓬,並且破鍋殘粒中滲有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得知是新羅王族遠來中國求法,諸葛長者發心倡議為他修建道場。當時的九華山主姓閔,家財甚富,建寺必請閔公布施山地,閔公也非常敬仰地藏比丘,問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
據說,地藏顯神通力,袈裟一披,蓋盡九華,於是閔公將整個九華山全部布施供養。閔公為地藏護法,其子也隨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為地藏的侍者。現在我們見到的地藏王菩薩像,左右兩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閔公父子。
地藏菩薩的大願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他現在還是菩薩。
大雄寶殿左側靠山岩邊上有一獨立的神龕,供奉的是「普化天尊」天神,面目棕黑,全稱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屬民間信仰的神仙,雷部的最高天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所主宰萬物生殺枯榮、善惡賞罰、行雲布雨、斬妖伏魔等事,泰寧人把這個道教的神仙放在佛教寺廟裡供奉,體現了佛、道的融合。
懸空亭頂部有「八相成道」的故事:指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八個階段:1、降兜率釋迦牟尼降生前本已修成菩薩,住在兜率天內院,凡4000年。釋迦牟尼觀察5種因緣(時間、地點、國家、家庭、父母)已經成熟,便決定降生人間,要以摩耶夫人為母,度化眾生;2、托胎釋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從凈飯王夫人摩河摩耶的左肋以奪胎之法入胎。釋迦在胎中為諸天說法,此即《起信論》,所開「住胎」之相;3、出生四月八日,釋迦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誕生於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成為悉達多太子。據說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花,並且舉目四顧,自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為佛浴日,或稱浴佛日;4、出家太子看到世間老、病、死等無常之苦,而產生修道之念。在一個月明之夜,太子毅然拋棄王位、財富和妻子,悄悄離開王宮,決心到深山僻林中去尋求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隔陰之迷已消。黎明,太子抵達羅摩村自剃鬚發,披上袈裟,並遣侍者車匿回城向凈飯王報告他已出家。太子時年29歲(或19歲);5、降魔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體枯瘦,仍未見道。他便放棄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了健康。太子來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6、成道經過六年修行,終於在菩提樹下成佛。臘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緣起無我之理,「所作之辦,不更受有(生死之身)」,成就「無上正品正覺」。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牟尼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言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7、轉輪釋迦牟尼成道後,先赴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以後陸續又度化了1000餘人。釋迦便率領1250徒眾,周遊各地,宣講佛法。釋迦推動正法之輪,碾破異端邪說,弘揚佛法,稱為「轉輪」。在45年中,釋迦深入民間,說法普度眾生;8、涅槃或稱入滅。即釋迦牟尼八十歲時(中國人講虛歲實際七十九歲),自知陽壽將盡,便離開說法的王舍城,來到拘屍那迦附近的娑羅雙樹下,頭朝北,右手支臉,左手放置身上,雙足併攏,取側卧之勢,面向西,進入大般涅盤(大解脫)之境。入滅前囑咐弟子阿難:「已成者皆滅,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滅後以戒為師。」又,小乘之說無「住胎相」,有「降魔相」(即成道前力挫諸魔的誘惑),稱為「小乘八相」。
四、甘露岩寺的「奇」、「懸」、「巧」
值得稱「奇」的是,建寺之初在設計與選址上,真可謂是別具匠心、因地制宜,洞穴是丹霞地貌中的「大型單體狀拱形洞穴」,上部寬和深是30米,下部只有10米,洞穴內陷呈倒葫蘆形,寺廟恰好安置在葫蘆的頸部,下插一根碩大的柱子就可以支撐整座寺廟。洞穴的頂峰突出部分酷似一把巨傘,或者是一組天然的大屋檐,下雨時,雨水順崖壁而下,在寺前形成一道奇妙的雨簾,使古寺免受雨水的侵襲,這樣的自然環境能使甘露岩寺保存長久完整,達到870多年,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福建省僅有四處。
整個建築從選址到修建,處處圍繞一個「懸」字,甘露岩寺有樓閣殿屋40多間,從外表看,整個寺廟靠一根柱子支撐,其實更主要的還是要靠洞穴崖壁旁邊的岩石,真正的重心撐在岩石里,有的木柱只是起到輔助的受力作用,這就使得甘露岩寺成為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懸空寺廟。
還體現在一個「巧」字:甘露岩寺雖然懸空,而是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布置狀態和建造寺廟的各部分建築物,而且彼此聯絡,相互呼應,每一處建築都經過深思熟慮,或大或小,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有致和強烈的節奏感,雖然懸空,但能將寺廟的平面布局通過絕壁的立體空間層次顯示出來,基本上能保證一般寺廟的形制和規模,確實是能工「巧」匠!依山而建、小巧玲瓏、完整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