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2020年11月17日16:56:06 育兒 1745

為了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父母一定會給他們足夠的愛,可是愛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沒採用正確愛的方法,就會變成溺愛,很多家長分不清溺愛和愛的區別,溺愛並不是過多的愛,而是家長替代孩子做了那些本應屬於孩子的事情。

愛與溺愛的區別是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先來看看常見的10種溺愛方式: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把孩子當成全家的中心。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就是「小太陽」。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可能特別嚴重。

3.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5.祈求央告

邊哄邊求。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6.包辦代替

包辦代替孩子應該學會的勞動和家務。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更別說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的包辦代替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

7.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然而有的孩子摔跤後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而有的孩子膽小愛哭,這往往是家長過於緊張造成的,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孩子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鬧

從小遷就孩子,孩子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10.當面袒護

有時家長管孩子:「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種溺愛中會佔有幾種。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不肯放手的父母,

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不能溺愛孩子」的說法由來已久,我們往往只從字面理解,認為「溺愛就是愛得太多」,於是推導出「不溺愛就是要少愛一些」。

很多家長對此深信不疑,但其實這正是我們被迷惑的表現——愛和溺愛並不是一件事情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愛的本質是給自由。

「溺愛」不是「太多的愛」,是「太多的、打著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溺愛是怎麼產生的呢?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我們有句諺語叫「愛之深,責之切」,很多父母往往容易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這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

剝奪孩子的獨立性,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

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擇業擇偶,很多家長有說不完的「我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表面上看,是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實質上則是事無巨細地剝奪了本屬於孩子的自由。

在教育上,「溺愛」恰恰是反「愛」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規律的,會阻礙兒童正常潛能的發展,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會讓孩子失去很多生活能力,這就是為什麼被「溺愛」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的原因。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如何區分愛和溺愛呢?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母愛有兩個最重要的任務,首先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接下來是和孩子分離,促使孩子成長。

如果說「溺愛」是管制、包辦、批評,是剝奪孩子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生活的能力;「愛」就是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是陪伴孩子慢慢獲得生活的經驗。

自由=選擇權、嘗試權、犯錯權

給孩子自由不是放任,更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給孩子選擇、嘗試和犯錯的權利,讓孩子從中獲取成長所必需的生活經驗。當孩子從父母這裡獲得充分的愛,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在他遇到問題時,總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他自然會對父母表達出依戀和信賴。

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以愉悅而豁達的心態對待孩子,孩子會調整自己的——多餘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愛孩子,是尊重孩子,清楚我們和孩子的界限在哪裡,明白哪些是我們該做的,哪些是應該允許孩子自己做的,跟孩子的相處會變得簡單,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

請相信,你管得越少,放手得越多,孩子會越好。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放手的分寸如何拿捏?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孩子的成長並不完全依賴於父母的精細調控,正因為信任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所以可以放手。

「放手」的原則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迹,盡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父母應該讓孩子做一切他喜歡做的事,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為擁有獨立思想的人,並有能力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之路。

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嘗試,相信她有能力進行選擇和自我修正。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錯了,你也要允許她犯錯,平和地接納她的不精彩。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經常是有價值的。不去犯錯,孩子哪裡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可以的。

你和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兩個人,你們之間是平等的,不要把孩子看成你的附屬品或下屬,你必須尊重他的自主選擇。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不要再持有「我的想法就是對的,不同意我的就是錯的;我是為你好,不按我的來就是錯的」這樣單邊主義的思維模式,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請耐心地陪他一起慢慢獲取生活的體驗,請允許孩子「慢點」長大。

在心理上,要給孩子最堅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賞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摯的愛。不要急著要求孩子聽話,而是學會做「聽話」的家長,傾聽孩子的需求,盡量及時滿足他。家長越平和,孩子越聽話;家長變弱些,孩子就開始強大;家長收斂起來,孩子的格局才能變大。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網路,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有些人忙碌起來,彷彿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幾月都無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閑下來,便彷彿與世隔絕,可以很長時間都不踏出家門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他們一旦有了閑暇時光,便不喜歡出門,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寧願一整天都待在家裡。其實,他們大多屬於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