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心理陰影是大學時候養成的,就是放假買火車票就怕遇見帶小孩的,因為總是大哭不止,尤其是兩三歲,說不明白聽不明白那種,後來索性我不買火車票,我坐飛機好了,不巧,天不遂人願,飛機上也有這類小乘客,一樣會哭鬧不休啊。那種煩躁的心情,真的想把他丟出去,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孩子有大哭不止,高聲尖叫的,打人踢人咬人的,摔東西的。孩子這種情況,影響的周圍人也很煩躁,但是也會表示理解,畢竟小孩子沒辦法。我們在煩躁的時候也能感受到家長的無奈,手足無措。
形成這樣的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
現在家長年輕化,現代化,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講究方式方法,科學育兒,為什麼孩子卻這樣呢?
1.身體發育問題——缺鈣
孩子生長迅速,如果補鈣沒有跟上生長速度,曬太陽少,VD攝入不足都會影響鈣質吸收。缺鈣容易引起孩子出汗,精神焦慮易怒。所以就容易發脾氣。
2.物質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
現在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而且家裡有四個老人加上兩個父母一共是六個人寵愛一個孩子,圍著孩子團團轉,要什麼買什麼基本孩子要求都可以得到滿足,導致孩子習慣於這種情況,所以有一點不滿足,不如意的時候變會發脾氣。
3.個人價值沒有得到肯定重視
小朋友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身心發育會有個人自我意識,一旦沒有被重視一方面需要發泄情緒,另一方面他要通過發脾氣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做一個,手工作品,很開心的想拿給爸爸媽媽看看炫耀一下,而這時父母在做別的事情沒有理他,他就容易發脾氣。
4.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實驗證明:「脾氣大的孩子當中,有57%的家長易怒,對待孩子不耐煩。有22%的家長有冷暴力傾向,對於孩子輕描淡寫,敷衍了事。」
一個「棍棒教育」下成長的孩子,也會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發泄情緒。經常吼罵孩子,孩子的性格容易:內向,膽小,自卑,脾氣暴躁,喜怒無常。
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很強,如果家裡大人之間經常爭吵,孩子也會學習模仿這種語氣。
孩子情緒性格的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
1—3歲,孩子在一歲左右的時候已經出現「自我意識」,一歲半之後心理發育明顯,到兩歲的時候孩子「意識增強」。而且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並且出現第一個「反抗期」稍有不開心,不合「我」的事情,馬上就會發脾氣。也稱為「情緒敏感期」。
2.第二階段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3歲是孩子性格的分水嶺,3歲之後必須要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否則很容易影響到孩子日後的性格發展,父母對3歲孩子的教育方式很關鍵。
3—6歲,實踐研究表明:有85%到90%的孩子的性格,習慣,理想,生活方式,表達方式以及自控力都是在這個階段養成的。所以有三歲看大的說法。所以孩子的性格以及行為習慣在三歲之前要糾正,也就是三歲之前立規矩。
如何正確糾正寶寶的壞脾氣?
根據相關研究證明:0到3歲是孩子們語言能力的高速發展的新時期,但是由於孩子語言剛開始發育,辭彙量貧乏,暫時還不能用完成清晰的辭彙,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情緒與訴求。所以容易選擇尖叫等方式宣洩情緒。偶爾的一次尖叫發脾氣,是有利於孩子情感發育,可是長期的尖叫大怒,對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傷害。
1.冷靜接受孩子的情緒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找到一群同齡的孩子與家長,讓其中一部分的家長用喊叫的方式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另一部分家長則情緒冷靜、溫柔的解決問題。結果發現,當家長在對孩子吼叫,暴力制止的時候,孩子除了心生恐懼,接收不到任何有效的信號信息。
演員霍思燕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對兒子嗯哼的教育方式得到廣大網友認可大讚,在嗯哼發脾氣的時候,霍思燕沒有急於制止,而是溫柔的抱抱孩子,然後用同理心去共情孩子,隨後孩子冷靜了再去講道理。
2.儘快離開傷心地
根據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指導,孩子尖叫了,發火了,儘快把他帶離當前的環境,帶到一個冷清,空曠安靜的地方,有助於孩子快速冷靜。
這時候家長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孩子看看花草,看看小鳥,或者帶些孩子喜歡的玩具,慢慢的喝點水。都是有助於孩子冷靜的方法,先不要急於教育制止。
3.用共情心,同理心舒緩孩子情緒
羅寶鴻老師的書中有一句理論是「同理但不處理,不要坐以待斃,轉移他注意力,離開這傷心地」。
用溫柔的語氣和眼神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用共情心同理心去感同身受的跟孩子說話,讓孩子感覺被理解,可以儘快從傷心,難過,崩潰中脫離出來。
等到孩子冷靜了,再跟孩子講道理,這時候的孩子是完全可以聽進去來自「戰友」的勸告與分析。
4.鼓勵,肯定引導孩子
美國著名教育家丹尼爾在《去情緒化管教》中提過:大腦中有一個部位叫做上腦,位置在前額的後面,屬於大腦的最外一層,這部分區域主要管理思考、控制情緒與交際能力。由於孩子的這部分沒有發育完全,因此時常的情緒化尖叫跟大腦的發育有很大關係,而大腦發育速度又跟家長密切相連。
對於孩子雖然要及時糾正錯誤,但是肯定,鼓勵,表揚也是要及時的。長期得不到肯定的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與歸屬感,那麼「尖叫打人」就不僅是孩子宣洩的方式,還會變成攻擊方式。
每個家庭的寶寶出生時候都是一樣的,後天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了孩子不同的性格。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反省自己,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為根源是哪裡。這樣在一個溫馨家庭中長大的孩子。